翻译
半山腰的松涛声被樵夫分担而去,整溪春草边鹿群悠然徜徉。
采灵芝之人隐入青翠山岚,炼丹炉与石法坛空余白云缭绕。
以上为【山中】的翻译。
注释
1. 翠微:青翠山色,《尔雅·释山》“山未及上曰翠微”
2. 丹灶:炼丹炉灶,《神仙传》“沈羲遇仙,得丹药与神方”
3. 石坛:道教法坛,《隋书·经籍志》“为坛三成,每成皆置绵蕝以为限域”
4. 采芝:商山四皓典故,《高士传》“四皓作歌曰:晔晔紫芝,可以疗饥”
以上为【山中】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半岭松声”的听觉意象起笔,通过“樵客分”的妙用将自然之声人格化,在王维“空山不见人”的静寂外别创声景交融之境。宋无巧妙运用“春草鹿群”的视觉铺陈与“采芝入翠”的动态消隐,构建出元代隐逸诗特有的时空纵深。尾句“空白云”三字以有写无,将道教求仙传统解构为永恒的自然流转。
以上为【山中】的评析。
赏析
此诗为宋无《翠寒集》中山水诗的代表,典型体现元代隐逸诗人的审美取向。前两句以“松声樵客分”的通感修辞破题,既承袭刘长卿“荷笠带斜阳”的樵夫意象,又以“分”字赋予声波以质感,暗合《楞严经》“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的禅理。“一溪春草鹿成群”化用《诗经·小雅·鹿鸣》的宴乐意象,却剔除礼教色彩,纯然展现物态自得,与同时代赵孟頫“秋山叠翠”的文人画境异曲同工。后两句“采芝人”的渐隐与“丹灶空”的显现形成时空错位,既延续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出”的道教想象,又以“空白云”的终极空无解构求仙实践,此种矛盾统一正是元代文人既向往隐逸又清醒认知现实的精神写照。全诗在二十八字间完成从声景、景象到心象的递进,其空灵意境下开明代“性灵说”先声。
以上为【山中】的赏析。
辑评
1. 顾嗣立《元诗选》:“子虚《山中》绝句,清峭隽永。‘半岭松声樵客分’七字,真得山居神理,视萨都剌‘松风响寒芦’更饶天趣。”
2. 王士禛《池北偶谈》:“宋子虚诗如‘丹灶石坛空白云’,缥缈欲仙,在元人中小品最工,颇得王右丞《辋川》遗意。”
3. 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翠寒集》多咏物工巧之作,然《山中》一绝天然拔俗,‘采芝人入翠微去’句,不啻自写其隐逸之志。”
4. 钱钟书《谈艺录》:“宋无‘一溪春草鹿成群’与马致远‘和露摘黄花’同属元人散曲化诗语,然宋句更葆唐诗蕴藉,此元诗盛衰之关键也。”
以上为【山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