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齐国有个善于相狗的人,有人假装买狗用来捕鼠。
这狗养了几年却不去捉老鼠,主人觉得养它还不如丢弃。
相狗者说:“这其实是条好狗,志向在于捕捉獐、麈、鹿等大兽。”
若想看它捕鼠的本事,不妨把它的后腿绑住。
果然一绑住后足,它就去捉老鼠了,但这样却深深压抑了它如骏马、猛獒般的高远气概。
哪里才能找到懂得“忘言”真意的人,来领会这鸿鹄般的大志呢?
以上为【古诗十首】的翻译。
注释
1. 张雨(1283–1350):字伯雨,号句曲外史,钱塘(今杭州)人,元代道士、诗人、书法家,早年入茅山为道士,后还俗,交游广泛,诗风清逸中含孤愤。
2. 《古诗十首》:组诗,仿汉魏古意,多托物言志,此为其第一首。
3. 相狗:鉴别狗的优劣与用途。《吕氏春秋·士容论》有“齐有善相狗者”故事,此诗据此改编。
4. 假买取鼠者:假装买狗用于捕鼠,“假”意为伪装目的。
5. 畜之不如舍:养着它还不如舍弃,表达主人失望之情。
6. 獐麈鹿:三种大型山兽。“麈”(zhǔ)为驼鹿或大鹿,古人视为珍贵猎物,象征高远目标。
7. 桎其后足:用木械束缚其后腿,限制其奔跑能力,迫使其只能做小动作(捕鼠)。
8. 淹尔骥獒气:“淹”意为压抑、埋没;“骥”为千里马,“獒”为猛犬,喻良狗本具的雄骏之气。
9. 忘言徒:典出《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指能超越言语表象、直悟本意的知音。
10. 鸿鹄志:典出《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喻远大抱负。
以上为【古诗十首】的注释。
评析
张雨《古诗十首》其一(此为其一)是一首寓言体哲理诗,借“相狗”故事揭示人才使用与志向错位的悲剧。诗人以良狗喻怀才之士,其志在“獐麈鹿”(象征高远功业),却被强求做“取鼠”(琐碎俗务)之事;即便通过“桎足”迫使其就范,亦是对其天赋与精神的摧残。尾联呼唤“忘言徒”,即能超越表象、理解大志的知音,表达了对世俗识人之浅与用才之误的深刻批判。全诗托物寓意,语言质朴而锋芒内藏,体现了元代遗民文人对个体价值与精神自由的执着坚守。
以上为【古诗十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一则寓言展开,结构紧凑,层层递进。前四句叙事:主人因狗不捕鼠而欲弃之,反映世俗以实用功能评判价值的短视。第五至八句转写相狗者之言——先肯定狗为“良狗”,志在高远;继而提出“桎足取鼠”的实验,结果虽成,却“淹尔骥獒气”,点出强制扭曲本性之害。末两句陡然升华,由狗及人,发出“安得忘言徒”的千古之问:世间几人能识鸿鹄之志,而不以燕雀之用相求?全诗表面咏狗,实则讽世,矛头直指元代社会对汉族士人“大材小用”或“弃而不用”的现实。张雨身为道士,却心系士人命运,借古讽今,语淡而意深。语言虽仿汉魏古质,但“桎足乃取鼠”等句极具戏剧张力,“淹尔骥獒气”更如一声长叹,悲慨动人。尾联以庄子“忘言”哲学收束,既超脱又沉痛,使全诗在寓言之外,更具哲思高度。
以上为【古诗十首】的赏析。
辑评
1. 《句曲外史贞居先生诗集》卷三收录此诗,题为《古诗十首·其一》,作于张雨中年隐居杭州时期。
2. 元·顾瑛《草堂雅集》引张雨诗云:“伯雨《相狗》篇,托讽深远,有阮籍《咏怀》遗意。”
3. 清·朱彝尊《明诗综》虽评明代,然论元诗曰:“张伯雨诗清峻拔俗,《古诗十首》尤多寄托。”
4.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六十六评《贞居先生诗集》:“雨诗格高逸,间有感愤之词,如《相狗》诸作,盖有所激而发。”
5. 近人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指出:“张雨身为道士,诗中常寓士人不遇之慨,《相狗》一诗,实为南士在元廷压抑下之自况。”
以上为【古诗十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