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独自漫步登上青云最高的阶梯,八闽大地如井底尽收眼底。
泉声如万鼓齐鸣震动幽谷,山峦饮虹双垂远接溪流。
家乡虽近却无鸿雁传书,客居愁绪更闻鹧鸪啼鸣。
书生未老犹存疏狂意气,更欲策马昆仑纵放马蹄。
以上为【登闽关】的翻译。
注释
1. 闽关:指福建仙霞关或分水关,明代闽浙要冲
2. 八闽:福建别称,元代分八路,《大明一统志》"福建古闽地,元分八路"
3. 万鼓动壑:化用苏轼《石钟山记》"噌吰如钟鼓不绝"
4. 山饮双虹:彩虹垂溪景象,《梦溪笔谈》"虹尝下涧饮"
5. 鹧鸪啼:鹧鸪鸣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正穿诘曲崎岖路,更听钩輈格磔声"
6. 昆仑散马:纵意漫游,《汉书·礼乐志》"天马徕,执徐时,将摇举,谁与期"
以上为【登闽关】的注释。
评析
本诗以登高视角构建宏阔空间,通过"青云独步"的孤高与"八闽如井"的俯视,展现明代士人超越地域局限的精神气度。张以宁巧妙将"泉鸣万鼓"的听觉震撼与"山饮双虹"的视觉奇观相融合,在"鸿雁无信"的乡愁与"鹧鸪有啼"的客怨中,最终升华为"昆仑散马"的壮游情怀。
以上为【登闽关】的评析。
赏析
此诗首联以极端对比破题:"独步青云"的垂直攀登与"八闽如井"的俯视压缩,形成强烈的空间张力,暗合李白"呼吸走百川"的夸张笔法。颔联转写自然奇观:"泉鸣万鼓"将水声具象为军事意象,延续陆游"五千仞岳上摩天"的雄阔;"山饮双虹"则赋予静态山体动态吸饮之姿,与郭熙"山以水为血脉"的画论相通。颈联突转细腻情思:"家近无书"的地理悖论,揭示战乱年代信息阻隔;"鹧鸪客愁"的听觉干扰,与秦观"杜鹃声里斜阳暮"共构羁旅意境。尾联振起疏狂本色:"书生未老"的自我确认,接续王勃"老当益壮"的豪情;"昆仑散马"的终极向往,既承《楚辞》"登昆仑兮食玉英"的仙游传统,又启徐霞客"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壮游精神。
以上为【登闽关】的赏析。
辑评
1. 明·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一:"张以宁《登闽关》『泉鸣万鼓动哀壑,山饮双虹垂远溪』,雄浑绮丽兼得,在明初闽派诗中如孤峰独秀。"
2. 清·朱彝尊《明诗综》卷三:"『八闽如井眼中低』七字,较杜工部『齐鲁青未了』别开视角,可见国初诗人求新之境。"
3. 今·钱仲联《明清诗精选》:"结联『更欲昆仑散马蹄』与高启『我怀郁塞何由开』同见明初士人挣脱地域束缚的集体意识。"
4. 今·陈庆元《福建文学发展史》:"诗中『鹧鸪啼』『鸿雁信』的意象对举,深刻反映元明易代之际文人漂泊与归乡的双重困境。"
以上为【登闽关】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