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成千上万人击鼓呐喊,喧闹之声震慑着吴地百姓;然而这声势却仍像是当年浮江而下的老阿童(王濬)般威武雄壮。
想要知道那潮头究竟有多高?只见越地的群山仿佛都淹没在汹涌翻腾的浪花之中。
以上为【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的翻译。
注释
1.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任杭州通判时,在中秋观钱塘江潮所作的一组诗,共五首。此为第二首。
2. 鼓噪:古代军中击鼓呐喊以壮声势,此处形容观潮人群喧哗鼓掌、呼喊之状。
3. 慑吴侬:震慑吴地人。吴侬,原指吴语地区的人,此处泛指江南百姓。
4. 浮江老阿童:指西晋名将王濬,小字阿童。他曾率水军自蜀顺长江东下,攻破吴国都城建业(今南京),完成统一。此处用以比喻潮水如大军压境,势不可挡。
5. 欲识潮头高几许:想知道潮头有多高。欲识,想了解;几许,多少。
6. 越山:泛指钱塘江两岸的山峦,古属越国之地。
7. 浑:全然,简直。
8. 浪花:指钱塘江大潮激起的巨浪。
9. 钱塘江潮:又称海宁潮,因天文引力与河口地形原因,每年农历八月中旬形成壮观涌潮,尤以中秋前后为最盛。
10. 吴侬:吴地之人,宋代时多指江浙一带居民,带有亲切或调侃意味。
以上为【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八月十五日观钱塘江大潮时所作,属组诗《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中的第二首。全诗以夸张、比喻和历史典故相结合的手法,描绘了钱塘江潮水的磅礴气势。前两句通过“万人鼓噪”与“老阿童”的对比,既写出现场观潮的热闹场面,又借西晋名将王濬顺江而下灭吴的历史意象,赋予潮水一种不可阻挡的军事力量感。后两句以设问引出高潮景象,“越山浑在浪花中”极言潮头之高、之势之猛,视觉冲击强烈,意境壮阔。整首诗语言简练,气势恢宏,体现了苏轼豪放诗风的一面,也反映出其善于将自然景观与历史情怀融为一体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雄健笔力勾勒出钱塘江潮的惊心动魄之景。首句“万人鼓噪慑吴侬”从人的反应入手,写观潮现场万众沸腾的情景,一个“慑”字既写出潮水带来的震撼感,也暗含对自然伟力的敬畏。次句“犹是浮江老阿童”陡然转入历史联想,将奔腾潮水比作王濬统率的无敌水师,赋予潮水以历史纵深与军事气魄,构思奇崛。第三句设问“欲识潮头高几许”,引导读者聚焦潮峰之壮观,末句“越山浑在浪花中”以超现实的想象作答——连绵山岭竟似沉没于浪涛之间,夸张至极却又形象生动,令人如临其境。全诗短短四句,融写景、抒情、用典于一体,展现了苏轼驾驭题材的高超能力。其语言凝练而意象开阔,既有盛唐边塞诗般的雄浑气象,又具宋诗善用典故、讲究理趣的特点,堪称咏潮诗中的杰作。
以上为【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十七引纪昀语:“以阿童比潮,奇想入妙。‘越山浑在浪花中’一句,写尽潮势,真有排山倒海之意。”
2.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此首借历史人物映衬潮势,尤为得力。‘慑吴侬’与‘老阿童’呼应,见潮如兵势之不可御。”
3.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四:“东坡观潮诸绝句,皆有奇思妙语,非徒摹写物象者可比。”
4. 清·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越山浑在浪花中’,写潮高至于掩山,虽涉夸张,而情实相符,盖潮来之时,远望确有山没波心之象。”
5. 近人陈迩冬《苏轼诗选》评此诗:“用典不露痕迹,状物而兼抒慨,东坡之长技也。”
以上为【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