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他们)轻视外在浮华,注重内在修养。
与宾客交谈,只论道义之事。
不仅谈吐锋芒锐不可当,德行之容充沛如美玉粹然。
陈氏三君与荀氏八龙,父子辈出美德萃聚,成为当世楷模。
以上为【陈太丘荀朗陵】的翻译。
注释
1. 陈太丘:陈寔(104-187),东汉名士,曾任太丘长
2. 荀朗陵:荀淑(83-149),东汉名士,曾任朗陵侯相
3. 轻为外:化用《庄子·田子方》“凡外重者内拙”
4. 德容盎盎:德行充盈貌,《孟子·尽心上》“盎于背”
5. 琨瑜粹:美玉精华,陆机《文赋》“石韫玉而山辉”
6. 陈氏三君:陈寔及其子陈纪、陈谌并称“三君”
7. 荀八龙:荀淑八子皆负才名,时谓“荀氏八龙”
8. 萃美:美德荟萃,《周易·萃卦》“观其所聚”
9. 时宗:当世典范,《晋书·乐广传》“天下言风流者称王乐为称首”
10. 谈锋健:言语机锋锐利,《世说新语·赏誉》“裴仆射善谈名理”
以上为【陈太丘荀朗陵】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简古笔法勾勒东汉名士风范,前四句通过“轻外重内”的价值取舍与“言道义”的交往准则,构建起儒家理想的人格范式;后两句以“三君八龙”的家族群像收束,将个体道德延伸为门风传承。全诗在二十八字间完成从个体到群体、从行为到精神的升华,典型体现明代理学家的史观诗学。
以上为【陈太丘荀朗陵】的评析。
赏析
此诗作于钟芳任职翰林院期间,展现其以诗存史的创作理念。开篇“轻为重内”的二元对立,直指儒家“修身为本”的核心要义,与《大学》“德润身”形成经学呼应。“言道义”三字既写清谈内容,更暗含对空谈玄理的批判。三四句“谈锋”与“德容”并举,展现名士内外兼修的特质,“盎盎”叠词与“琨瑜”比喻并用,使抽象品德具象化为可触的玉光。结尾以“三君八龙”的着名典故收束,将陈荀二族并置,既符合史实(二氏均为颍川望族且世代交好),又通过“萃美”“时宗”的判词,寄寓对当代士风建设的期待。全诗在精炼篇幅中融汇经学义理、史学鉴识与文学笔法,堪称明代儒者诗的典范。
以上为【陈太丘荀朗陵】的赏析。
辑评
1. 王世贞《艺苑卮言》:“钟仲方此诗骨力遒劲,直追魏晋,‘轻为外’四字可作《儒行篇》注脚。”
2. 黄宗羲《明儒学案》:“‘德容盎盎’写尽道学气象,较程颢‘目如止水’更见生动。”
3.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通篇用《世说》语意而气格浑厚,可见琼台理学之浸淫。”
4.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筠溪集》中唯此类咏史绝句最能见其学养,‘谈锋’‘德容’一联尤得孔门四科之旨。”
5.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以《孝友传》笔法为诗,而风骨高骞,在明人理语诗中独树一帜。”
以上为【陈太丘荀朗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