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逢尧舜仁,得作岭海游。
虽怀跫然喜,岂免跕堕忧。
暮雨侵重膇,晓烟腾郁攸。
朝盘见蜜唧,夜枕闻鸺鹠。
几欲烹郁屈,固尝馔钩辀。
舌音渐獠变,面汗尝骍羞。
赖我存黄庭,有时仍丹丘。
目听不任耳,踵息殆废喉。
稍欣素月夜,遂度黄茅秋。
惠然再过我,乐哉十日留。
但恨参语贤,忽潜九原幽。
万里倘同归,两鳏当对耰。
强歌非真达,何必师庄周。
翻译
我生在尧舜般仁德的盛世,却因此被贬远游岭南这荒僻之地。
虽因听闻兄长将至而欣喜如足音回响,又怎免得了身处险境、随时可能坠落的忧惧?
傍晚阴雨浸透双腿,令脚肿难行;清晨瘴气升腾,烟雾弥漫。
早饭时见到活吃小鼠的“蜜唧”奇俗,夜卧则听恶鸟鸺鹠啼叫令人惊心。
几次想把屈原般的愤懑烹煮消解,也曾品尝过南方钩辀般难懂的言语。
口音渐渐变得如獠人般怪异,羞愧得脸上发热发红。
幸而我还修持黄庭经以养身心,有时仿佛仍能登临仙山丹丘。
耳目已非所用,竟能“目听”而不靠耳朵;呼吸已达踵息之境,几乎闭口不言。
稍稍欣慰的是那清冷的月夜,终于安然度过黄茅瘴盛的秋季。
我兄长你是宗庙重器般的贤才,手持符节镇守这瘴疠之海。
你清简自守,仅带三人随从,却如驾万斛大船般从容镇定。
人们说你是汉代那样的好官,上天派来拯救如楚囚般的百姓。
你欣然再次来访,让我享受十日相聚之乐。
只遗憾那位善谈哲理的贤者(指参寥),忽然已悄然长眠于九泉之下。
若将来万里归乡,我们两个鳏夫当相对耕作田亩。
勉强作歌并非真正超脱,又何须效法庄周的逍遥达观呢?
以上为【闻正辅表兄将至,以诗迎之】的翻译。
注释
1. 闻正辅:苏轼表兄,名闻渊,字正辅,眉州人,时任广东提刑。
2. 生逢尧舜仁:指宋神宗、哲宗朝号称仁政,实含讽刺,谓正因“仁世”反遭贬谪。
3. 岭海:五岭以南,泛指岭南地区,宋代为贬所。
4. 跫然喜:语出《庄子·徐无鬼》:“夫逃虚空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形容久处寂寞后听闻人声的喜悦。
5. 跕堕忧:指贬谪边远之地,常有坠落死亡之忧。“跕”音dié,坠落。
6. 重膇(zhǒng):脚肿病,岭南湿热所致。
7. 郁攸:火气,此处指瘴气升腾之象。
8. 蜜唧:岭南风俗,以乳饲鼠,食时鼠尚活,口中唧唧作声,故称。
9. 鸺鹠(xiū liú):猫头鹰类恶鸟,古人视为不祥。
10. 烹郁屈:化用屈原投江典,谓欲以烹煮象征排遣心中郁结。
11. 钩辀(gōu zhōu):鹧鸪鸣声,亦借指难懂的南方方言。
12. 舌音渐獠变:指长期居岭南,语音受当地獠人影响而改变。
13. 骍羞:面赤羞愧。“骍”本指赤色马,引申为赤色。
14. 黄庭:道教养生经典《黄庭经》,此指修身养性之道。
15. 丹丘: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赤色山丘,象征仙境。
16. 目听不任耳:道家修炼术语,谓不用耳而以目感知声音,形容感官超常。
17. 踵息:道家呼吸法,气息下达脚跟,形容静定之极。
18. 黄茅秋:岭南秋季多黄茅瘴,为瘴疠最盛之时。
19. 清庙器:宗庙祭祀所用礼器,比喻国家栋梁之才。
20. 持节瘴海头:指闻正辅任广南东路提刑,掌司法监察,驻地近海多瘴。
21. 萧然三家步:形容闻正辅轻车简从,仅携三人同行。
22. 万斛舟:古代大船可载万斛,喻其气度恢弘,举重若轻。
23. 汉吏:指西汉良吏,如黄霸、龚遂等,誉闻正辅为循吏。
24. 活楚囚:用春秋钟仪被俘为“楚囚”典,喻百姓困苦如囚,赖其拯救。
25. 参语贤:指诗僧参寥子,曾与苏轼论道,此时已圆寂。
26. 九原:墓地,泛指地下。
27. 两鳏:丧偶男子,苏轼妻亡,闻正辅亦丧妻,故称。
28. 对耰(yōu):相对耕作。“耰”为农具,指耕田。
29. 强歌非真达:勉强作诗抒怀,并非真正超脱。
30. 师庄周:效法庄子达观顺命之态度。
以上为【闻正辅表兄将至,以诗迎之】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贬居惠州期间所作,迎接其表兄闻正辅前来探望。全诗情感真挚,既抒写贬谪之苦,又表达亲人相逢之喜,交织着忧患与慰藉、悲凉与希望。诗人以自身岭南生活的困顿起笔,铺陈环境之恶劣、习俗之怪异、身心之煎熬,再转写兄长到来带来的精神慰藉,最后寄望未来同归故里、共度余生。诗中融合儒者的忠愤、道家的修养与佛家的旷达,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坚韧自持、亲情支撑的精神世界。语言奇崛深沉,用典精切,风格沉郁中见洒脱,是其晚年岭南诗中的代表作之一。
以上为【闻正辅表兄将至,以诗迎之】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十二句极写岭南贬所之苦:地理之远、气候之恶、饮食之怪、语言之隔、形貌之变、精神之困,层层递进,令人如临其境。中间转入“赖我存黄庭”数句,展现诗人内在精神力量——通过道家修养超越外在苦难,达到“目听”“踵息”的超然境界,体现其“物我两忘”的哲学追求。后半写兄长到来,笔调转暖,“清庙器”“万斛舟”等语高度赞美其人格与担当。末段由喜转悲,忆亡友,念孤身,展望未来“对耰”之愿,情深意厚。结尾反用庄子,表明虽知达观之理,然人情难泯,强歌亦属无奈,更显真实沉痛。全诗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用典密集而自然,语言奇崛而不失流畅,堪称苏轼晚年七古精品。
以上为【闻正辅表兄将至,以诗迎之】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三十八:“此诗备述岭海之苦,而以兄至为慰,情真语挚,非亲身经历不能道。‘目听不任耳,踵息殆废喉’二语,幽渺入道,非寻常模拟者可比。”
2.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引查慎行评:“前半极言瘴疠之毒,后半忽接入骨肉之欢,悲喜交集,真有涕泪迸落之势。‘清庙器’四句,颂表兄而兼自写怀抱,尤见风骨。”
3.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三十九:“‘几欲烹郁屈,固尝馔钩辀’,以屈原比己之忠愤,以钩辀状方言之难通,对仗工绝而寓意深远。”
4.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四:“东坡在惠之作,愈老愈醇。此诗‘舌音渐獠变,面汗尝骍羞’,直写迁谪之感,不避丑拙,正是其真处。”
5.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苏诗‘目听’‘踵息’之语,盖取诸道藏修炼之说,可见北宋士大夫兼采三教以自遣,非徒文章藻饰也。”
以上为【闻正辅表兄将至,以诗迎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