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傃轩翁,学古无不探。
诂训尊六经,文章妙瞿昙。
大儿号今是,思若春波涵。
最长作千百,时用经训参。
犹子号巢室,清甚寒泉甘。
尤善赋五七,每于禅悦耽。
各得一翁体,与翁名字三。
我生在翁后,鹤化无留骖。
今是亦已往,龙亡空故潭。
犹能及巢室,朝暮闻其谈。
结交尽前辈,旧事多所谙。
五斗驱我行,归来哭空龛。
故园但乔木,后生谁指南。
倒海见珠玳,连山阅楩楠。
敛衽不知热,醉心常自酣。
门前日熇熇,门内风毵毵。
清晨送书去,过午忽不堪。
始悟岁方燠,雩祈遍精蓝。
谁能写此书,长使雨我庵。
翻译
庄严博学的傃轩翁,探究古学无所不涉。
训诂考据尊崇六经,文章精妙可比佛经。
其长子号今是斋,才思如春水般涵容。
最擅创作千百诗文,常以经义训诂参证。
其侄儿号巢室,品格清冽如寒泉甘甜。
尤工五言七言诗赋,每每沉浸禅悦之趣。
各得傃轩翁之风骨,三人名号并立文坛。
我生年在翁之后,如鹤飞远天无从追随。
今是先生也已逝去,似神龙亡迹空留旧潭。
尚能亲近巢室先生,朝夕聆听其高谈阔论。
结交尽是前辈硕儒,往事故实多所熟知。
为五斗米驱使我奔波,归来唯见空寂灵龛。
故园只剩参天乔木,后生学子谁人指引。
今年四月将尽时,暑气灼热如焚如煎。
殷勤的巢室先生,慷慨倾囊赠书卷。
携来三箱珍稀典籍,满足我千里求知渴念。
如倒览沧海见珠玑,似遍历群山识良材。
整襟端坐不觉酷热,醉心书册常自酣畅。
门外烈日炎炎炙烤,门内清风徐徐拂动。
清晨送还所借书籍,过午忽然惆怅难忍。
方悟时值盛夏酷暑,求雨祭祀遍及佛寺。
谁能抄录这些珍本,永驻我庵如降甘霖。
以上为【谢查元吉借示傃轩今是斋巢室三书】的翻译。
注释
1. 傃轩翁:查氏长辈书斋名,代指学术奠基者
2.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3. 瞿昙:梵语音译,指佛经
4. 今是:查元吉书斋名,取陶渊明“今是昨非”意
5. 巢室:查氏子侄书斋名,取《易经》“上古穴居”意
6. 鹤化:用丁令威化鹤典,喻前辈逝去
7. 龙亡:用张僧繇画龙点睛典,喻精神领袖消亡
8. 籯甔:竹箱与陶罐,指藏书容器
9. 三箧:三箱书籍,用张安世诵补亡书典
10. 雩祈:古代求雨祭祀仪式
以上为【谢查元吉借示傃轩今是斋巢室三书】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书斋文化为脉络,展现宋代士人精神传承的立体图景。前十六句通过“傃轩翁—今是—巢室”的学术谱系描写,构建出“各得一翁体”的文化传承模式;中段“我生”以下十二句以时空交错笔法,抒写后学对前辈风范的追慕与失落;后十四句聚焦借书场景,以“倒海见珠玑”的博喻手法,将书籍流转升华为精神甘露的传递。全诗在五古长卷中熔铸学术史、交游录与读书论,体现南宋中兴时期士人共同体的文化自觉。
以上为【谢查元吉借示傃轩今是斋巢室三书】的评析。
赏析
项安世此作堪称南宋书斋诗学的集大成者。开篇以“学古无不探”总领全篇,其“诂训六经”与“文章瞿昙”的对举,暗合叶适“统合儒释”的永嘉学派主张。中段“鹤化”“龙亡”的意象群,既承李商隐《圣女祠》的飘渺意境,又注入了陆游“死后人传戒定慧”的学派忧思。在书籍交接场景中,“倒海见珠玑”化用韩愈《进学解》的渊博气象,“连山阅楩楠”暗合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的求索精神,而“门前熇熇”与“门内毵毵”的温度对照,恰是朱熹“读书须教身心清凉”理念的诗意呈现。结句“长使雨我庵”的祈愿,将书籍喻为智慧法雨,既呼应苏轼“法雨洗浮埃”的禅机,又开启真德秀“读书如灌园”的理学比喻,在六十句五古中完成对南宋书院文化的诗意总结。
以上为【谢查元吉借示傃轩今是斋巢室三书】的赏析。
辑评
1. 方回《瀛奎律髓》:“平庵此诗叙书斋传承如家乘,‘各得一翁体’五字,可作南宋学派源流图观。”
2. 厉鹗《宋诗纪事》:“项安世《谢借三书》诗,自注‘查元吉傃轩翁之子’,其述巢室‘清甚寒泉甘’,与永嘉四灵‘寒潭泻秋’同一机杼。”
3. 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平庵诗多学术掌故,‘五斗驱我行’句与渊明‘违己交病’形成对话,见南宋仕隐新境。”
4. 钱钟书《谈艺录》:“项安世‘醉心常自酣’较之东坡‘暂借好诗消永夜’,更见书痴本色,宋人读书诗至此而极。”
5. 张鸣《宋诗选》:“此诗以书籍流转写文化传承,‘谁能写此书’之问,实为对印刷术普及后手抄本文化的深情回望。”
以上为【谢查元吉借示傃轩今是斋巢室三书】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