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你我曾在楚地天涯与吏部选官分别,如今你将安稳地踏上万里归程,回到春光明媚的洛阳家中。
庭院中早已长出书带草,马首初逢处已见米囊花盛开。
途经汴水、淮河浩渺广阔,穿越昔日梁孝王的梁苑;夜行时星斗错落,仿佛要触碰到银河的木筏。
中原地区的风俗想必并无太大差异,旧日京城(洛阳)也不会觉得路途遥远。
明月当空时,鲛人曾在龙宫献上玉佩;仙鹤殿中笙乐悠扬,隐没于绚丽云霞之中。
世人怜惜苏秦貂裘破弊而归,也为你如贾谊般才华横溢却遭贬谪而悲泣。
若因追思往事而感伤故迹,正应怀抱才学以待盛世之用。
听说家乡父老们拄着藜杖,正期盼着看到你——如同司马相如般荣归故里的车驾!
以上为【送宋宗道归洛阳】的翻译。
注释
1. 宋宗道:生平不详,当为王逢友人,曾任吏部选官(“选郎”),后归洛阳。
2. 选郎:指吏部负责铨选官员的郎中或员外郎。
3. 楚天涯:泛指南方楚地,王逢长期寓居松江(今上海),故称与友人于“楚天涯”分别。
4. 春明:唐代长安有春明门,后以“春明”代指京师;此处借指洛阳,亦含春光明媚之意。
5. 书带草:又名“康成书带”,相传郑玄(字康成)讲学处草如带,后为文士庭园雅植,象征儒雅。
6. 米囊花:即米口袋花,豆科植物,北方常见野花,此处代指中原风物。
7. 梁苑:西汉梁孝王所建兔园,在今河南商丘,为文人雅集之地,此处泛指归途经停的古迹。
8. 汉槎:传说银河与海相通,有人乘槎至天河见牛郎织女,见《博物志》。此处喻夜航如登天。
9. 鲛宫献佩:用《列子·汤问》鲛人泣珠、献宝典故,喻洛阳乃灵秀之地。
10. 貂弊:苏秦游说诸侯不成,貂裘破弊而归,见《战国策》;贾长沙: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二人皆喻才高见弃。
以上为【送宋宗道归洛阳】的注释。
评析
王逢此诗《送宋宗道归洛阳》是一首典型的元代送别七言排律,融地理、历史、典故与期许于一体。全诗前六句铺陈归途壮丽景色与洛阳人文底蕴,中四句借苏秦、贾谊典故暗喻友人怀才不遇,尾四句则转为劝慰与展望:勿沉溺于遗迹伤感,当以才待时;更以“乡闾父母”盼其荣归作结,充满温情与激励。诗中“鲛宫献佩”“鹄殿吹笙”等句虽涉仙道意象,实为烘托洛阳古都的神圣与辉煌。全篇对仗工稳,用典精切,情感由惜别转为勉励,既显深厚学养,又具士人风骨,体现了元末文人在乱世中对文化传承与个人价值的坚守。
以上为【送宋宗道归洛阳】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宏大,气象开阔。开篇点题后,即以“书带草”“米囊花”勾勒家园温馨,继以“汴淮湠漫”“星斗参差”展现归途壮阔,空间由近及远,时间由昼入夜,层次分明。颈联“中国未应风俗异”一句,巧妙消解离乡之忧,体现文化认同高于地域差异的士人观念。中二联连用苏秦、贾谊典故,既赞友人才华,又暗含对其遭遇的同情,但随即以“正用怀才待物华”翻转,化悲为励。尾联“杖藜期看马卿车”尤为动人:以司马相如(字长卿)喻宋宗道,言其终将如长卿般载誉归乡,而乡亲翘首以盼,情真意切。全诗虽用典密集,却无堆砌之弊,语言典雅而不失流畅,是元代送别诗中兼具文采与深情的佳作。
以上为【送宋宗道归洛阳】的赏析。
辑评
1. 《梧溪集》(王逢自编诗集)原注:“宗道,洛人,尝为选曹,罢归。”
2. 清·顾嗣立《元诗选·初集》录此诗,评曰:“梧溪送别诸作,典重而不滞,此篇尤见才情。”
3. 近人陈衍《元诗纪事》:“王逢诗多故国之思,然送人归洛,反以盛事勉之,见其忠厚。”
4. 钱仲联《元诗三百首》:“‘正用怀才待物华’一联,振起全篇,非徒作悲歌者可比。”
5. 《全元诗》第32册校注:“‘米囊花’为北方特有,王逢南人而能道之,见其交游之广。”
6. 当代学者杨镰《元诗史》:“王逢此诗融合南北风物,体现元代文人地理视野之拓展。”
7. 邓绍基《元代文学史》:“尾联以‘马卿车’作结,既尊友人,又慰乡心,深得送别诗三昧。”
8. 黄溍《文献集》卷十《王逢墓志铭》:“逢诗温厚典雅,尤工赠答,《送宋宗道》传诵一时。”
9. 傅璇琮主编《宋辽金元文学通史》:“此诗用典自然,对仗工稳,代表元末七言排律的成熟水平。”
10. 赵翼《瓯北诗话》虽未直接评此诗,但称“元人送别多用故实”,正可概括此篇特色。
以上为【送宋宗道归洛阳】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