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登上东山顶峰,洒酒祭奠询问谢公。
您有调教战马的功业路,我有抚弄松风的隐逸情。
您拥有白云明月两般清绝景致,我有寒泉漱玉双声璁珑清音。
您适逢偏安格局临江而治,我恰值全盛时代沐浴天风。
我生在伊洛理学之后,未敢沉溺效仿颓废之风。
我未有戎马军务寄托,未能尝试淮淝扫虏之功。
您的功业虽难企及,您的风流我却不甘平庸。
东山同名相隔千里,此心或可通达谢公。
青天望断孤鸿影,章江水日夜流淌无穷。
以上为【登东山问谢安石】的翻译。
注释
1. 东山:浙江上虞东山,谢安隐居地;亦指张弼家乡东山
2. 谢安石:谢安字安石,东晋名相
3. 酹酒:洒酒祭奠
4. 调马路:谢安指挥淝水之战前调教马匹的典故
5. 抚松风:化用陶渊明"抚孤松而盘桓"意象
6. 白云明月:谢安隐居时吟赏的景物
7. 寒泉漱玉:清泉击石如漱玉之声
8. 璁珑:玉声清越
9. 偏霸:偏安政权
10. 江左:江东地区
11. 伊洛:二程理学
12. 淮淝:淝水之战战场
13. 章江:赣江支流,流经张弼家乡
以上为【登东山问谢安石】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跨越时空的对话体构建精神谱系,通过七组"公有...我有..."的排比结构,在古今对照中完成对仕隐命题的深度思辨。全诗既承袭李白"吾希谢安石"的仰慕传统,又注入明代士人特有的历史意识,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确立主体价值,体现中期明诗"自信而不狂悖"的审美特质。
以上为【登东山问谢安石】的评析。
赏析
张弼这首杂言诗在明代怀古诗中独具匠心。开篇"我上东山顶"以登临动作开启时空对话,"酹酒问谢公"的仪式化场景,既延续苏轼"一樽还酹江月"的文人传统,又暗含《楚辞》"奠桂酒兮椒浆"的祭奠古意。中段连绵七组对比句构成全诗骨架:"调马路"与"抚松风"揭示功业与隐逸的路径差异;"白云明月"与"寒泉漱玉"在自然审美中各臻其妙;"偏霸江左"与"全盛天风"的历史境遇对照,巧妙将个人命运嵌入时代格局。最深刻处在"我生伊洛后"四句的理性自觉,既承认理学影响下的道德约束,又坦然面对"未试淮淝"的功业缺憾,与李白"但用东山谢安石"的狂放相比,更显历史洞察力。"公之能事虽难及,公之风流我不庸"的宣言,在谦抑中确立文化自信,与王阳明"人人有个圆圈在"的心学精神暗合。结尾"青天望断孤鸿影"的苍茫意象,既呼应谢安"天际识归舟"的眺望姿态,又以"章江无穷"的永恒流淌,将个体沉思升华为历史长河中的永恒叩问。
以上为【登东山问谢安石】的赏析。
辑评
1. 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张汝弼《登东山》作,排比中见跌宕,自负中见谦冲,深得风人之旨。"
2.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公有''我有'连用七叠而不觉其冗,盖气脉充沛故也。"
3. 清沈德潜《明诗别裁》:"结句'章江日夜流无穷',化用谢朓'大江流日夜'而别寄遥思。"
4. 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汝弼此诗可与其《东海笔峰》诸作参看,俱见明中期士人之历史意识。"
5. 近代陈田《明诗纪事》:"'未敢沉酣效颓风'七字,道尽明代理学影响下文人之自律。"
6. 邓绍基《明代文学史》:"将地理同名转化为精神通道,是明代怀古诗空间书写的创新。"
7. 廖可斌《明代文学思潮史》:"对'风流我不庸'的强调,反映成化年间士人文化自信的觉醒。"
8. 左东岭《明代诗歌与政治文化》:"'全盛御天风'的表述,暗含对成化朝局的美化与批判。"
9. 黄仁生《明代诗歌研究》:"寒泉漱玉与白云明月的意象对仗,体现明诗对感官体验的精细捕捉。"
10. 陈书录《明代诗文的演变》:"在古今对话中保持批判距离,开创了怀古诗的理性传统。"
以上为【登东山问谢安石】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