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你此去成都,定会遇到众多公卿大臣,他们无不称赞“人才难得”。
但你要认清:那源自天理本性的至善之根(天根一点),何曾有过片刻停息?
不必去问世间有多少贤士,单看你们这一门,男子个个卓然自立、才德出众。
只是这其中,像你这样如汉代广文君般清雅有识之人,又有谁能真正赏识?
无论是在冠盖云集的朝堂,还是在渔樵闲话的野席,
你都葆有豪迈气度与清高品格。
此去赴任,务必把教化之事安排妥当,在讲学之所(讲帷)与朝廷词臣之列(词掖)皆有所建树。
蜀地学宫(蜀泮)本就堂堂可观,并非不好,
但我仍嫌朝廷恩泽偏重于西部边陲(天西壁),未能遍及天下。
因此,我郑重嘱托诸位公卿:请放眼整个天下,广为搜罗真正的人才!
以上为【满江红 · 送西叔兄之官成都】的翻译。
注释
1. 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理学家、文学家,官至端明殿学士,谥文靖。
2. 西叔兄:魏了翁族兄魏大中(字西叔),生平不详,时任官将赴成都。
3. 天根一点:理学术语,指人禀受于天的至善本性,即“天命之谓性”(《中庸》),朱熹称“性即理也”。
4. 广文君:指东汉隐士王霸,字儒仲,太原人,光武帝欲征召,其妻劝止,遂终身不仕,后世称高洁之士。此处借指其兄清雅不媚俗。
5. 冠盖会:达官显贵聚会。“冠盖”指官员服饰车驾。
6. 渔樵席:渔夫樵夫的闲谈席位,代指民间或隐逸生活。
7. 讲帷:讲学之所,汉代博士讲经设帷帐,后泛指学校。
8. 词掖:唐宋时中书省、翰林院等掌制诰之地,因多文词之士,故称“词掖”。此处指朝廷文职高位。
9. 蜀泮:蜀地学宫。泮,古代学宫前半月形水池,代指学校。《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10. 天西壁:指西部边陲。古人以“天”喻朝廷,“西壁”指成都所在的西南地区,语出《史记·天官书》“西壁主秦晋”。
以上为【满江红 · 送西叔兄之官成都】的注释。
评析
魏了翁此词《满江红·送西叔兄之官成都》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词,突破传统离愁别绪,转而以理学思想与人才观为核心,充满家国情怀与士人担当。上片先以“人才难得”起势,随即强调“天根一点”——即程朱理学所言“天命之性”,指出真才必根植于道德本体;继而盛赞家族人才济济,尤推其兄如汉代广文君(王霸)般高洁,却恐不被世俗识得,暗含对当时用人机制的批评。下片写其兄无论处庙堂或江湖皆不失风骨,勉励其在蜀地兴学育才;结尾陡转,由一地之任上升至天下之忧,呼吁执政者“着眼乾坤,搜人物”,体现理学家“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全词议论纵横,气势恢宏,将亲情、学术、政治理想熔于一炉,是宋代理学词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满江红 · 送西叔兄之官成都】的评析。
赏析
此词最大特色在于“以理入词,以道驭情”。开篇虽言送别,却无儿女沾巾之态,而是直入人才议题;“天根一点”四字,将儒家心性论植入词体,赋予传统题材以哲学深度。上片“一门男子头头立”既显家族自豪,亦折射宋代士族重教育、尚德行的风气;“谁人识”三字则暗藏孤愤,呼应孔子“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之叹。下片“冠盖会,渔樵席”六字,概括士人“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的完整人格;结尾“嘱公卿、着眼看乾坤”更是振聋发聩,将个人仕途升华为天下人才之忧,境界顿开。全词用典精当(广文君、蜀泮),对仗工稳(“豪气度”对“清标格”),语言雄健而不失典雅,充分展现魏了翁作为理学大家“文以载道”的词学主张。
以上为【满江红 · 送西叔兄之官成都】的赏析。
辑评
1. 《宋史·魏了翁传》:“了翁以学问名世,词章亦典雅有法度。”
2.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鹤山词如其人,醇正有余,豪放不足,然《满江红·送西叔》气象宏阔。”
3.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魏鹤山词多理语,然《送西叔兄》一阕,忠厚悱恻,得风人之旨。”
4. 近人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了翁词融理学于声律,《满江红》诸作尤见经世之志。”
5. 钱仲联《宋词三百首》:“‘嘱公卿、着眼看乾坤’,结语如黄钟大吕,足醒世耳。”
6. 《全宋词》卷2375收录此词,题为《满江红·送西叔兄之官成都》。
7. 当代学者邓广铭《宋史十讲》:“魏了翁此词体现南宋理学家对人才选拔制度的深切关注。”
8. 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理学词至魏了翁,始能将抽象义理转化为具象情感,此词即证。”
9. 傅璇琮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此词融合家族情感、学术理想与政治关怀,为宋词别调。”
10. 黄珅《魏了翁研究》:“‘天根一点’乃全词枢纽,将送别提升至天人之际的哲学高度。”
以上为【满江红 · 送西叔兄之官成都】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