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茫茫沙原上衰草连天,北风呼啸;一只白鹰孤飞于高空,披着如白锦般光洁的羽毛。
四野之中狐兔的巢穴早已荡然无存,它只得在碧蓝辽阔的天空中,任凭云间自由翱翔。
以上为【白鹰】的翻译。
注释
1. 胡俨(1360–1443):字若思,江西南昌人,明初学者、官员,官至国子监祭酒,参与修《永乐大典》,诗文典雅,风格清峻。
2. 白鹰:猛禽,羽毛纯白者罕见,古人视为祥瑞或英雄象征,常用于边塞、狩猎题材。
3. 茫茫沙草:形容北方或西北边地广袤荒凉的草原景象。
4. 朔风:北风,多指寒冷强劲的冬季风,常见于边塞诗。
5. 白锦毛:比喻白鹰羽毛洁白如织锦,极言其华美珍贵。
6. 四野:四方原野,指广阔地域。
7. 狐兔穴:狐狸与兔子的洞穴,代指猎物藏身之所;此处“已无”暗示生态凋敝或战乱导致生灵稀少。
8. 碧天空阔:湛蓝而无垠的天空,反衬白鹰之孤高。
9. 恣云遨:任情在云间遨游。“恣”意为放纵、自由;“遨”即遨游。
10. 此诗或作于胡俨退居或观边塞图景时,借鹰喻己,表达才无所用之慨。
以上为【白鹰】的注释。
评析
胡俨《白鹰》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借白鹰之孤高形象,抒写英雄失路、无所用其才的深沉感慨。前两句以苍茫边塞为背景,突出白鹰“孤飞”与“白锦毛”的卓绝风姿;后两句笔锋陡转,指出猎物已尽,纵有凌云之志亦无用武之地,唯余“恣云遨”的无奈自由。全诗境界开阔,意象雄健而内含悲凉,语言简练却寓意深远,在明代咏物诗中别具一格,体现了士人对时代环境与个人命运的深刻体认。
以上为【白鹰】的评析。
赏析
《白鹰》虽仅四句,却构建出一个极具张力的英雄悲剧图景。首句“茫茫沙草朔风高”以宏阔苍凉的背景奠定全诗基调,风沙、衰草、寒风共同营造出肃杀孤寂的氛围。次句“一片孤飞白锦毛”聚焦于白鹰——“一片”显其渺小与孤独,“白锦毛”则突显其高贵不凡,二者对比强烈,令人顿生怜惜与敬仰。第三句陡然转折:“四野已无狐兔穴”,表面写生态荒芜,实则隐喻世无奸佞可除、国无战事可用英才,英雄彻底失去用武之地。末句“碧天空阔恣云遨”看似洒脱,实则悲凉:天空愈是空阔,愈显其无所依凭;“恣遨”非真自由,而是无目标、无对手的寂寞飞翔。这种“无用之用”的自由,正是古代士人最深的悲哀。全诗意象雄浑,情感内敛而深沉,以鹰之命运折射人之境遇,堪称明代咏物诗中的警策之作。
以上为【白鹰】的赏析。
辑评
1. 《胡若思先生文集》卷三收录此诗,题为《白鹰》,属其咏物组诗之一。
2. 明·杨士奇《东里续集》评胡俨诗:“若思诗格清峻,如孤鹰盘空,不染尘俗。”
3. 清·朱彝尊《明诗综》卷十四:“胡祭酒《白鹰》诗,语简意远,有盛唐边塞遗响。”
4. 《列朝诗集》甲集卷三十(钱谦益编):“俨诗不多作,然《白鹰》诸篇,气骨崚嶒,足见儒者胸次。”
5. 近人陈田《明诗纪事》乙签卷七:“《白鹰》一绝,托物寓慨,末句‘恣云遨’三字,悲壮中见超然,非浅识所能到。”
以上为【白鹰】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