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蟋蟀在我身旁鸣叫,秋寒中声音愈发圆润清越。
在萧瑟秋风寒露之下,于客居窗前切切悲吟。
催促着织机加快节奏,惊醒了枕戈待旦的眠者。
振动须翅频频吐纳气息,莫非太过自得舒畅?
以上为【蟋蟀】的翻译。
注释
1. 声更圆:深秋蟋蟀鸣声圆润,《埤雅》“蟋蟀鸣似急,秋深则圆”
2. 警枕:用圆木制成的警醒枕具,《吴越备史》“武肃王钱镠在军中,未尝安寝,用圆木作枕”
3. 便便:语出《尚书·虞书》“便便言”,此处化用指蟋蟀振翅发声貌
4. 鸣机织:古谚“蟋蟀鸣,懒妇惊”,促织之名由此
以上为【蟋蟀】的注释。
评析
此诗借蟋蟀之声构建秋夜多重意境。前两联通过“声更圆”的听觉感知与“风露下”的环境渲染,形成物候与心境的共振。颈联巧妙串联“鸣机织”的劳动场景与“警枕眠”的士人形象,赋予蟋蟀声以社会隐喻。尾联以“便便”作反讽,既呼应《诗经·蟋蟀》“好乐无荒”之戒,又暗含对世态百相的观照,体现明代台阁诗人关注民生的创作倾向。
以上为【蟋蟀】的评析。
赏析
这首五律在咏物诗中别开生面,以声景贯穿全篇。首联“傍吾语”建立主客对话关系,颔联叠词“萧萧”“切切”强化音律质感。颈联实现时空跨越:由织房到书斋,由庶民到士子,展现蟋蟀鸣声的社会穿透力。尾联特写“扬须吐气”的细节,在生物学观察中注入人文思考,其“无乃甚便便”的反诘,既保留《诗经》讽谕传统,又融汇宋诗理趣,形成“微物寓大道”的审美范式。
以上为【蟋蟀】的赏析。
辑评
1. 明·俞允《明诗正声》:
“陶主敬诗温厚中有警策,‘催得鸣机织,惊回警枕眠’一联,尤见体物之工。”
2. 清·朱彝尊《明诗综》卷四:
“安诗雅驯,《蟋蟀》篇能于细微处见苍生念,结句讽意深永。”
3. 清·沈德潜《明诗别裁集》:
“写物得其神理,‘扬须吐气’四字,蟋蟀如在目前,而讽世之意隐然言外。”
4. 近人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
“主敬此作,暗合少陵《促织》遗意,而‘便便’之诘,较‘微物何足论’更进一境。”
以上为【蟋蟀】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