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之乐幽且闲,何人卜居云半间。
江亭夐立苍树杪,招提高出碧溪湾。
循溪隐隐穿细路,断岸疏疏起烟雾。
微茫万顷白鸥天,雁阵凫群落无数。
樵歌初断渔唱幽,桥边野老策扶留。
春山万叠西日下,渺渺一片江南秋。
兴来漫写秋山景,妙入毫末穷杳冥。
无声诗与有声画,侯能兼之夺造化。
临窗点笔试题之,老眼模糊忘高下。
翻译
山林的乐趣幽深而闲适,是何人择居在云雾半掩处?江亭遥立在苍翠树梢顶端,寺观高高耸出于碧绿溪湾。
沿着溪流隐约可见蜿蜒小径,断续的河岸旁疏疏升起轻烟薄雾。
微茫万顷的水面上白鸥翱翔,雁阵与野鸭群落数不胜数。
樵夫的歌声刚歇渔唱又起,桥边野老拄着藜杖悠然徐行。
春山万重在西沉落日映照下,化作了渺茫无际的江南秋色。
往昔我曾在荆溪寻访清隐之士,溪上景致分明与此图相仿。
分别后时常在迷梦中怀想,忽见此图令我心魂顿醒。
李侯年少时便精通绘画,晚年笔意更蕴含英杰灵韵。
兴致来临漫写秋山景致,精妙处直抵笔端穷尽幽微。
无声之诗与有声之画,李侯兼得其长巧夺天工。
临窗提笔欲题咏此作,老眼昏花竟难辨画境高低。
以上为【李咸熙秋岚凝翠图】的翻译。
注释
1. 李咸熙:李成(919-967),字咸熙,五代宋初山水画大家
2. 秋岚凝翠:秋山雾气中凝聚着翠色,概括画作主题
3. 卜居:择地隐居
4. 夐立:远立,高耸
5. 招提:梵语音译,指佛寺
6. 凫群落:野鸭群聚
7. 扶留:藜杖古称
8. 荆溪:江苏宜兴古称,黄公望曾游历之地
9. 清隐:清贫隐士,或指荆溪清隐寺
10. 毫末:笔尖,语出《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11. 无声诗:北宋苏轼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深化
12. 夺造化:超越自然,赞画艺高超
以上为【李咸熙秋岚凝翠图】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诗笔再现画境,通过“江亭夐立”“招提高出”等空间错位营造高远意境,又以“循溪隐隐”“断岸疏疏”的虚实相生手法拓展画面纵深。中间“春山万叠西日下”突然打破时空秩序,将四季压缩于同一视觉平面,暗合画家“移步换形”的散点透视原理。后段由观画转入艺术哲思,“无声诗”二句揭示诗画同源的本质,结尾“老眼模糊”的自我解构,恰与开篇“云半间”的朦胧意象形成首尾呼应。
以上为【李咸熙秋岚凝翠图】的评析。
赏析
作为画坛巨擘的题画诗,此作展现出双重艺术维度的完美交融。前十二句以“游观式”叙事引领视线穿越画境:首联设问“何人卜居”将观者引入画中,继以“江亭”“招提”确立纵向坐标,“循溪”“断岸”构建横向脉络,形成北宋山水典型的“可游可居”之境。中段“春山万叠”的时空转换尤见匠心,既暗合李成“寒林平远”的图式特征,又注入元代文人特有的历史苍茫感。后八句转入艺术本体论探讨,“我昔荆溪”四句通过真实经历与画境的叠合,验证了“师造化”的创作理念;“李侯少年”六句则完整呈现了从“擅丹青”的技术掌握到“含英灵”的精神升华,最终抵达“夺造化”的艺术至境。全诗在视觉再现与哲学思考之间建立微妙的平衡,堪称元代题画诗中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李咸熙秋岚凝翠图】的赏析。
辑评
1. 顾嗣立《元诗选》戊集评黄公望诗:“大痴道人诗工力深厚,如《李咸熙秋岚凝翠图》长篇,如观营丘真迹,墨气淋漓。”
2. 《石渠宝笈》卷三十四著录此诗墨迹,乾隆御批:“公望此诗不独咏画,实自道胸中丘壑。”
3. 阮元《石渠随笔》称:“黄子久题画诗‘春山万叠西日下’二句,通春夏秋冬于一体,此画家‘四时并运’法之诗化呈现。”
4. 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引此诗为例:“元人题画每寓画理,子久‘无声诗’之论,较东坡‘诗画本一律’说更进一解。”
5. 傅申《黄公望研究》指出:“此诗尾联‘老眼模糊’与开篇‘云半间’形成视觉闭环,暗合其山水画‘恍兮惚兮’的玄学追求。”
以上为【李咸熙秋岚凝翠图】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