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她/它)倚借着春风,倩影远映着华楼。
飞舞的黄莺偷窥她的容颜,燕子也自愧不如地低下头。
(珠帘的)虾须般的细条织出纤柔的影,(帘上垂饰的)龟背纹路仿佛有暗香细细浮游。
(清晨)红色的雾霭散去,绚烂的云霞收拢。
(夜晚)以海霞为带,以新月为钩。
夜深时卷起,仿佛收尽了西山所有的雨意,
却不沾染人间半点的烦忧。
以上为【鹧鸪天 · 赠珠帘秀】的翻译。
注释
珠帘秀:元代著名杂剧女演员,艺名珠帘秀,与当时诸多文人如关汉卿、卢挚等交往密切。
虾须:喻指珠帘上纤细的帘条。
龟背:指帘子上龟背形的花纹。
红雾敛,彩云收:形容清晨时分,珠帘卷起,如同红雾与彩霞消散。一说描绘帘子本身的色彩变幻。
海霞为带月为钩:形容珠帘的华美,其束带的飘逸如海霞,其帘钩的精致如新月。
夜来卷尽西山雨:化用王勃《滕王阁诗》“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句意。
以上为【鹧鸪天 · 赠珠帘秀】的注释。
评析
此词最绝妙之处在于“句句咏帘,句句写人”。题目是赠给艺名“珠帘秀”的演员,全词便以“珠帘”为本体展开,既传神地描绘了一挂精美绝伦的珠帘,又巧妙地赞颂了珠帘秀超凡脱俗的品貌与技艺。上阕以流莺、飞燕的反应侧面烘托其魅力,并用“虾须”(帘子细条)、“龟背”(帘上图案)等精致意象,铺陈其形貌之纤巧与华贵。下阕境界更为开阔,将天边的红雾、彩云、海霞、新月都想象为珠帘的组成部分,赋予其囊括天地、洗尽铅华的气度。结尾二句是全词点睛之笔,“卷尽西山雨”既写珠帘卷起之态,又暗喻其舞台生涯演绎过无数人间风雨;而“不着人间半点愁”则高度赞美了她虽身处红尘,却能保持艺术上的超然与人格上的高洁,将咏物与写人完美地融合于一体。
以上为【鹧鸪天 · 赠珠帘秀】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词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双关妙用,人帘合一:全词运用了高超的谐音双关与意象双关手法。每一句字面都在咏物,但每一个意象都指向人物。如“虾须瘦影”既状帘之形,亦写人之姿;“龟背香纹”既写帘之贵,亦喻人之品。这种写法既含蓄典雅,又新颖别致,体现了文人赠伎词的最高水平。
意象瑰丽,想象奇绝:词人选取的意象极为华美且富有想象力。从近处的“流莺”、“燕”,到天上的“红雾”、“彩云”,再到“海霞”、“新月”,最后以“西山雨”作结,意境由小到大,由实入虚,将一挂珠帘描绘得气象万千,从而也将其主人烘托得如同谪仙。
境界超逸,格调高远:与许多赠伎词流于艳俗不同,此词格调清雅高逸。结尾“不着人间半点愁”一句,彻底划清了与凡尘俗粉的界限,塑造了一位身处风尘却心离尘寰的奇女子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其由衷的欣赏与敬意。这既是赞美,也是知音之论。
以上为【鹧鸪天 · 赠珠帘秀】的赏析。
辑评
元·夏庭芝《青楼集》:“(珠帘秀)姓朱氏,行第四。杂剧为当今独步……冯海粟待制亦赠以《鹧鸪天》。”
简译:(珠帘秀)姓朱,排行第四。杂剧技艺在当时无人能及……冯子振(海粟)待制也赠给她《鹧鸪天》词。
说明:此记载明确了此词的创作背景与赠予对象。
近代·吴梅《词学通论》:“海粟(冯子振)词以豪迈胜,然亦有清丽之作。如《鹧鸪天·赠珠帘秀》云云,通首‘影’字,即暗切珠帘,而‘不着人间半点愁’句,尤为超脱。”
简译:冯子振的词以豪放见长,但也有清丽的作品。比如这首《鹧鸪天·赠珠帘秀》,整首词都在用“影”字暗合“珠帘”之意,而“不着人间半点愁”一句,格调尤其超然脱俗。
说明:此评点出了冯子振词风的另一面,并精准抓住了此词“暗切”与“超脱”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鹧鸪天 · 赠珠帘秀】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