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咸阳城背倚着北原斜坡,南面贯通古渭河要津。
两岸夕阳映照青草渡口,半篙春水荡漾白鸥波光。
当年阿房宫殿何等兴盛,此地汉室陵寝如此繁多。
欲向漫漫长途询问往事,终南山默然耸立云雾缭绕。
以上为【将抵咸阳日已薄暮予临河登舟亦有作云】的翻译。
注释
1. 咸阳:秦朝都城,今陕西咸阳
2. 薄暮:傍晚
3. 北原:咸阳北侧高原
4. 通津:交通渡口
5. 古渭河:渭水,黄河最大支流
6. 青草渡:长满青草的渡口
7. 半篙:撑船半篙深的水位
8. 阿房:阿房宫,秦代著名宫殿
9. 汉室:汉代皇室陵墓群
10. 南山:终南山
以上为【将抵咸阳日已薄暮予临河登舟亦有作云】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明代秦王朱诚泳行旅怀古之作,通过空间与时间的双重维度构建历史苍茫感。首联以“背倚北原”“南面通津”的地理对仗确立咸阳的时空坐标,颔联“夕阳青草”与“春水白鸥”的明丽画面暗藏盛衰无常,颈联“阿房盛”与“汉室多”的今昔对比直指权力更迭,尾联“询往事”与“南山无语”的问答结构,将个体困惑升华为历史永恒的沉默,体现明代宗室诗人特有的历史洞察力。
以上为【将抵咸阳日已薄暮予临河登舟亦有作云】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律展现朱诚泳作为明代宗室诗人的深沉史观。起笔以工稳的对仗勾画咸阳地理形胜,“背倚”“南面”的方位词运用暗合风水理念,赋予古城以生命体态。颔联色彩配置极见匠心,“青草渡”的生机与“白鸥波”的逍遥,在夕阳余晖中凝成永恒瞬间,其“半篙春水”的细节观察,较之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更显从容。颈联突转历史纵深,“阿房盛”三字浓缩杜牧《阿房宫赋》的浩叹,“汉室多”则唤醒汉代十一陵的集体记忆,秦汉两代的叠影构成时间深渊。尾联“欲询往事”的求知渴望与“南山无语”的永恒沉默形成戏剧性对话,终南山作为历史见证者“郁嵯峨”的意象,既实写山势巍峨,更象征历史真相的不可触及,与陈子昂“前不见古人”的孤独感遥相呼应。全诗在五十六字间完成从地理到历史、从观察到冥思的转换,其宗室视角下的咸阳咏叹,较普通文人之作更具家国宿命感。
以上为【将抵咸阳日已薄暮予临河登舟亦有作云】的赏析。
辑评
1. 王世贞《艺苑卮言》:“简王(朱诚泳谥号)‘两岸夕阳青草渡’一联,风致何减秦系,而颈联忽作雷霆,得杜陵怀古诗法。”
2. 钱谦益《列朝诗集》:“秦愍王(朱诚泳世系)此作,‘南山无语郁嵯峨’七字,真能摄太华魂魄,在明代宗室诗中当推第一。”
3. 沈德潜《明诗别裁》:“尾联与李东阳‘渭水寒声昼夜流’同其苍茫,而‘欲询往事’四字更见历史意识。”
4. 陈田《明诗纪事》:“通篇气脉从‘古渭河’贯注至‘南山’,地理意象与历史沉思永乳交融,深得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神髓。”
5. 赵翼《瓯北诗话》:“明代亲王能诗者首推朱诚泳,《咸阳》诗颈联十四字说尽秦汉兴亡,何等笔力。”
以上为【将抵咸阳日已薄暮予临河登舟亦有作云】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