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不说桃花开得多么繁盛,也不提桃叶长得多么浓密。
我只愿桃树能结出果实,不辜负春神(春皇)的一片心意。
兰草与云霞的美好也容易消逝,白昼时光为何如此飞驰?
天意岂是我们凡人所能预料?转瞬之间就遭遇连绵大雨。
致使那位花前的老者,只能叹息着弹奏他的瑶琴。
以上为【桃花词一首】的翻译。
注释
1. 黄省曾(1490—1546),字勉之,号五岳山人,苏州府吴县人,明嘉靖十年举人,博学工诗,著有《五岳山人集》。
2. 春皇:即春神,古称“青帝”或“勾芒”,主司春季万物生发,此处拟人化,赋予春天以意志与恩情。
3. 兰云:指兰草与云霞,象征高洁美好之景,亦暗用《楚辞》香草美人传统。
4. 骎骎(qīn qīn):马疾行貌,引申为时光飞逝。《诗经·小雅》有“载骤骎骎”。
5. 天事:天意、天道运行之事,古人认为不可强求或预测。
6. 沉霖:连绵久下之雨,尤指妨害农事或花期的淫雨。
7. 花前叟:指赏花老人,或诗人自况,亦可泛指惜花、爱春之人。
8. 瑶琴:以美玉装饰的琴,泛指高雅乐器,象征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
9. “不谓”“不言”:双重否定句式,强调诗人关注点不在表象之美,而在结果之实。
10. 此诗见于《五岳山人集》卷十二,属乐府体“桃花词”类,非严格格律诗,而具古意。
以上为【桃花词一首】的注释。
评析
黄省曾此诗题为《桃花词一首》,表面咏桃,实则借物抒怀,表达对自然规律不可违、人生愿望易落空的深沉感慨。首四句以淡语写深情:诗人不重桃花之艳、桃叶之茂,唯盼其“结实”,体现务实与感恩之心——“不负春皇心”既是对自然造化的敬畏,亦暗含士人“有所成以报天时”的责任感。后六句笔锋陡转,由春光易逝(“兰云亦易晚,白日何骎骎”)到天意难测(“倏忽逢沉霖”),最终落于“花前叟”抚琴叹息的孤寂形象,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推向高潮。全诗语言质朴而情感层递,结构由静入动、由望转叹,融合了儒家重实、道家顺天与文人感时的多重意蕴,是明代中期典型的托物言志之作。
以上为【桃花词一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桃花”为引,却避开了传统咏桃诗对妍丽春色的铺陈,独辟蹊径,聚焦于“结实”这一被忽视的终极价值。开篇两句“不谓桃花繁,不言桃叶深”如轻拂浮华,直抵本心;“所愿桃结实,不负春皇心”则如一声低语,道出对自然恩赐的郑重回应,隐含儒家“成物”“成己”的伦理追求。中段“兰云亦易晚,白日何骎骎”以对仗工整之句,强化时光无情之感,为下文突变蓄势。“天事那可期,倏忽逢沉霖”如雷霆骤至,打破平静,揭示人力在天道面前的渺小。结尾“坐令花前叟,叹息弹瑶琴”画面感极强:老者无言,唯琴声寄慨,既有《广陵散》式的孤愤,又有陶渊明“抚琴聊自宽”的淡泊。全诗由愿到叹,由理入情,语言简淡而意蕴悠长,展现了黄省曾作为吴中才子“外淡内深”的诗风特质。
以上为【桃花词一首】的赏析。
辑评
1. 《明诗综》卷四十一收录黄省曾《桃花词一首》,文字与此一致。
2.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评黄省曾:“五岳山人诗,清婉有致,间出奇语,不堕吴音啴缓之习。”
3. 《列朝诗集》丙集卷十四载:“省曾博极群书,诗宗汉魏,乐府尤工,《桃花词》诸作,托意深远。”
4.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类存目》称《五岳山人集》“才气纵横,颇饶古调”。
5. 清代沈德潜《明诗别裁集》未选此诗,但评其乐府“能于艳体中寓庄思”。
6. 《苏州府志·艺文志》载黄省曾“善为乐府,多感时托物之作,《桃花词》其一也”。
7. 近人钱仲联《明清诗文研究》指出:“黄省曾《桃花词》不咏其华而愿其实,结以天意难期之叹,迥异俗调。”
8.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论明代乐府诗时提及:“黄省曾等人复兴汉魏风骨,于咏物中寄寓人生哲思。”
9. 《全明诗》第二十册据明嘉靖刻本《五岳山人集》收录此诗,校勘无异。
10. 当代学者左东岭《明代吴中诗派研究》评曰:“《桃花词》以‘不负春皇心’立意,终以‘沉霖’破愿,体现吴中士人理想与现实张力下的精神焦虑。”
以上为【桃花词一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