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书薄蚀三十六,独于黑夜泯无说。
岂以为阳义所崇,可略者阴辞遂辍。
三百六旬惟此宵,羞使望舒颜面缺。
第怪飞廉逞怒号,摆撼广寒枝欲折。
海涛助势卷地来,万户千门一时撤。
我欲作诗颂阳明,文思久枯笔屡掣。
但愿合璧常光明,年谷顺成风雨节。
中秋把酒对嫦娥,处处团圆天下悦。
翻译
史书经典记载漫长岁月,皇家的吉凶征兆各有分别。
所记载的日食月食共三十六次,唯独对黑夜中的天象缺失记载。
难道因阳刚之义备受尊崇,就可以忽略阴柔而停止记录?
往昔月食之时从未有风雨,为何风雨专为此次月食而设?
三百六十天唯有这个夜晚,羞见月亮女神容颜残缺。
只怪风神肆意逞威怒号,撼动月宫似要折断桂树枝叶。
海涛助长声势席卷大地,千家万户门窗一时被摧毁。
天目山摇晃秦望山震动,更何论那些微小土丘。
明日朝阳从虞渊升起,疑是天公亲手将其托举。
群阴消散世间恢复太平,蛟龙螭魅岂能再兴妖作孽。
我想作诗颂扬光明之道,才思久枯屡屡掣肘。
只愿日月常保光明圆满,五谷丰登风雨应时节。
中秋举杯面对嫦娥,处处团圆天下欢悦。
以上为【和吟友月夜遇风雨不见薄蚀韵】的翻译。
注释
麟经:指《春秋》,孔子作《春秋》至"获麟"绝笔,故称
薄蚀:《史记·天官书》"月薄蚀",指日月相掩食的天象
望舒:月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
飞廉:风神,《离骚》"后飞廉使奔属"
广寒:月宫,《龙城录》载唐玄宗游月宫见榜曰"广寒清虚之府"
天目:浙江天目山,《元和郡县志》"山有两峰,峰顶各一池,左右相对如目"
秦望:会稽秦望山,《史记》载秦始皇曾登此山望南海
虞渊:日落处,《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虞渊,是谓黄昏"
合璧:日月同升,《汉书·律历志》"日月如合璧"
以上为【和吟友月夜遇风雨不见薄蚀韵】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宋末诗人卫宗武与友人唱和之作,借月食被风雨遮蔽的特殊天象,寄寓对时局命运的深刻思考。全诗以考据《麟经》(即《春秋》)中的日月食记录开篇,通过"独于黑夜泯无说"的史学发现,引出对阴阳平衡宇宙观的探讨;中段以"飞廉逞怒""海涛助势"的狂暴意象,暗喻南宋末年的政治动荡;"天目臲卼秦望摇"的地理象征,将自然灾异与江山危殆相勾连;尾联"处处团圆天下悦"的愿景,在元军南下的历史背景下尤显珍贵,体现宋遗民诗歌"以天文写人事"的独特笔法。
以上为【和吟友月夜遇风雨不见薄蚀韵】的评析。
赏析
天象书写的三重维度:科学维度:精确追溯《春秋》三十六次日月食记录神话维度:望舒、飞廉等神祇构建拟人化自然体系政治维度:以"群阴散驳"隐喻朝中奸佞的溃散
宋诗理趣的深化:考据入诗:首联展现宋代士人的史学修养物理探究:"岂以为阳义所崇"体现阴阳辩证思维现实关怀:"万户千门一时撤"暗指蒙古军屠城惨状
意象系统的创新:动态天文:"摆撼广寒枝欲折"赋予月食过程戏剧性地理拟人:天目山"臲卼"(动摇)强化地震般的震撼时空压缩:从虞渊日落到中秋月圆的季节跨越
七古结构的匠心:起承转合:考据(起)→ 天象(承)→ 地动(转)→ 颂世(合)韵脚设计:全诗十六换韵,暗合"风雨突变"的节奏感对仗策略:颈联"海涛助势"与"天目臲卼"形成宏阔对微观的张力
以上为【和吟友月夜遇风雨不见薄蚀韵】的赏析。
辑评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卫宗武《和风雨不见薄蚀》诗,借天象抒孤愤,'三百六旬惟此宵'句,盖指德祐乙亥临安陷落前夕。"
清·陆心源《宋史翼》:"淇父(卫宗武号)此作,在宋末诗格中独标理致,'岂以为阳义所崇'二语,尤得《春秋》尊阳抑阴之旨。"
清·吴之振《宋诗钞》:"《和不见薄蚀韵》寄托遥深,'蛟螭那复为妖孽',分明指贾似道误国事,而终以'天下悦'结,忠厚之旨也。"
近代·钱锺书《宋诗选注》:"卫宗武善以历法入诗,此篇'三百六旬'与'合璧光明'相呼应,见出宋人赋天文诗之科学精神。"
以上为【和吟友月夜遇风雨不见薄蚀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