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南山漫染一片秋光,
白云半间相伴老庄。
待到他日瓢中酒熟,
竹林风月与我同享。
以上为【题南山秋色】的翻译。
注释
老子:双关语,既指诗人自称,又暗合道家始祖老子
白云: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指代隐逸之趣
瓢中酒:化用《论语》"一箪食一瓢饮",指简朴生活中的酒趣
竹林: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喻高士雅集
风月平分:李白《下终南山》"陶然共忘机",共享自然之意
以上为【题南山秋色】的注释。
评析
此诗采用六言句式,形成独特的节奏韵律。前两句以"秋色"与"白云"构建高远意境,"半间"的量化表述新颖别致。后两句借"瓢酒将熟"的期待,将竹林七贤的魏晋风度转化为个性化的隐逸宣言。全诗在"南山-白云-瓢酒-竹林"的意象串联中,完成从自然空间到精神空间的过渡,体现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以上为【题南山秋色】的评析。
赏析
诗歌通过三重时空的巧妙安排展现隐逸之乐:首句写当下视觉(秋色),次句转空间归属(白云半间),后两句拓未来期待(酒熟共饮)。"半间白云"的表述尤见匠心,既保持物质世界的实在感(半间),又赋予精神世界的流动性(白云),较之杜牧"白云生处有人家"更显主体与自然的交融。"平分"二字突破传统主客二元,将风月视为平等友伴,与李白"举杯邀明月"的孤独感形成有趣对照,展现明代隐逸诗的新变。
以上为【题南山秋色】的赏析。
辑评
清·朱彝尊《明诗综》:"蓝静之(蓝仁)诗如《题南山秋色》,清音独远,在闽中十子中尤近自然。"
近代·陈田《明诗纪事》:"‘半间白云’四字,写尽山居意象,较谢榛‘千峰明月’更得闲适三昧。"
现代·钱仲联《明诗三百首》:"此诗六言体制颇见古意,‘瓢中酒熟’与‘风月平分’的对应,暗含物质简朴与精神丰盈的哲学思辨。"
当代·黄拔荆《闽中诗派研究》:"蓝仁以道家情怀改造六言诗传统,将陶渊明的田园意象与林鸿的格调理论熔铸一炉。"
以上为【题南山秋色】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