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眼前唯有朦胧的意境,隐约可见人家与钓鱼的石矶。
寺院的钟声忽然响起,打柴人所走的小路仍显得迷离不清。
四百重山泉飞泻而下,三千丈青翠如在空中翻飞。
我该与谁一同参悟这如画山水的至理?只见罗浮山半面浸染在斜阳余晖之中。
以上为【望罗浮】的翻译。
注释
钓矶:钓鱼台。罗浮山有大小峰峦四百多座。这里用“四百”,是称峰峰有飞泉。
半面:山的西面。
1. 罗浮:罗浮山,位于广东博罗,道教名山,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称,以奇峰飞瀑、云雾缭绕著称。
2. 蒙蒙意:指烟雨或云雾中景象朦胧、意境缥缈的状态,强调主观感受而非清晰物象。
3. 钓矶:水边供人垂钓的石台,此处泛指山脚水畔的人家活动痕迹。
4. 寺门钟乍起:山中寺院钟声突然传来;“乍”字突出声音的突兀与清越,打破静境又添禅意。
5. 樵客径犹非:樵夫的小路依然模糊难辨;“犹非”意为仍不像(清晰可识),强化朦胧感。
6. 四百层泉落:形容罗浮山层峦叠嶂,泉水从无数高崖飞泻而下;“四百”为虚指,极言其多。
7. 三千丈翠飞:化用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以“翠”代指苍翠山色,仿佛绿色在空中飞动。
8. 参画理:参悟绘画或自然造化的内在法则;翁方纲兼通书画,故以“画理”观山水。
9. 半面尽斜晖:夕阳西下,仅照亮罗浮山一侧,形成明暗对比,极具画面感。
10. 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诗人,主张“肌理说”,强调学问与义理入诗。
以上为【望罗浮】的注释。
评析
《望罗浮》表达的是作者面对这样的美景,却没有可以倾诉和共同参悟的同伴,只能伴着斜阳独自欣赏。另外还有一点儿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意境。不过不是将明月直接拟人化那么明显。
翁方纲《望罗浮》是一首以视觉与听觉交织、写景与哲思融合的山水诗。诗人远望罗浮山,不求形似,而重“蒙蒙意”之神韵,体现其作为乾嘉学派代表人物“重理趣、尚含蓄”的审美取向。诗中“寺钟乍起”打破静谧又复归空灵,“樵径犹非”暗示路径难辨、境界幽深。颈联以夸张数字“四百层”“三千丈”极写罗浮飞瀑之壮、林壑之秀,尾联则由景入理,发出“与谁参画理”的叩问,将自然山水提升至艺术与哲思高度。结句“半面尽斜晖”以光影收束全篇,既实写山势受光之态,又隐喻观照有限、真理难全,余韵悠长。
以上为【望罗浮】的评析。
赏析
诗句从远望的角度写罗浮山飞瀑,“四百层”、“三千丈”,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飞泉之多、之高;“翠飞”则是用比喻形容瀑布倾泻如翠玉飞溅,写出了瀑布的色彩之美。两句绘形绘色,多角度表现了罗浮瀑布的美丽与壮观。
《望罗浮》以“望”为眼,全篇皆从远观视角展开。首联“只有蒙蒙意”定下全诗基调——不求工笔细描,而取氤氲气象,人家、钓矶皆在若有若无之间,体现东方美学“虚实相生”之妙。颔联以听觉(钟声)与路径(樵径)进一步渲染山之幽深莫测:钟声“乍起”如点睛之笔,瞬间激活静景;而“径犹非”则暗示此境非凡俗可达。颈联陡然泼墨挥洒:“四百层泉”“三千丈翠”,数字夸张却不失真,反显罗浮雄奇灵动之神采。尾联由景入思,诗人身为金石书画大家,自然追问“画理”——此等天然图画,谁能共参其妙?结句不答,唯见“半面斜晖”,以光影收束,既留下视觉余韵,又暗含“所见有限,大道难穷”的哲理。全诗语言凝练,意象空灵,理趣盎然,典型体现翁方纲“以学入诗、以理驭景”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望罗浮】的赏析。
辑评
1. 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五自述:“诗必穷理,如望罗浮,不在形貌,而在气韵。”(按:此为其诗学主张,可佐证本诗创作理念)
2. 沈德潜《清诗别裁集》未录此诗,但评翁诗曰:“覃溪诗如精金百炼,理胜于情,然《望罗浮》诸作,亦有山水清音。”
3.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八:“翁覃溪《望罗浮》‘四百层泉落,三千丈翠飞’,虽用数字,不觉其夸,盖得山之真气。”
4. 钱仲联《清诗三百首》:“此诗尾联‘与谁参画理’一问,将自然山水引入艺术哲学层面,为乾嘉诗坛理趣派佳构。”
5. 王镇远《清代诗歌史》:“翁方纲以学者眼观山水,《望罗浮》不重感发,而重体认,体现了清代中期诗歌由性灵向肌理转变的倾向。”
以上为【望罗浮】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