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昆仑之西岷峨阴,天文上属井与参。危峰列嶂高万仞,色映银汉光沉沉。
忆初康回触折天柱时,娲皇炼石补天多苦心。故将太白作天骨,斯山独与同嵚崟。
势连西域白不断,极目万里皆瑶簪。阴风号寒滕六过,琪花六出成琼林。
飞鸟不敢度,矧有哀猿吟。光晶熠耀可望不可近,使人对此毛发寒森森。
万年坚冰消不得,岂畏夏日能流金。几回霜台闲骋目,独爱爽气清予襟。
何当乘风问真宰,请化此雪为甘霖。
翻译
仿佛昆仑以西岷山北坡,天文上当属井宿与参宿分野。
险峰叠嶂高达万仞,银辉映照银河星光沉黯。
遥想当初共工怒撞天柱时,女娲炼石补天费尽苦心。
特意将太白金星铸为天骨,此山独与太白同具高峻。
山势连接西域雪色绵延不绝,极目万里皆如白玉发簪。
阴风呼号寒神滕六经过,琼花六出化作玉树林。
飞鸟不敢度越,何况哀猿悲吟。
光芒璀璨可望不可近,使人对此毛发悚然。
其中有何物?十丈长的冰蛇。
雪貂与雪鼠,深藏谷底尤难寻。
万年坚冰永不消融,岂畏炎夏流金铄石。
几回在御史台闲眺,独爱这清爽之气涤我胸襟。
何当乘风叩问天帝,请化此雪为济世甘霖。
以上为【雪山歌】的翻译。
注释
1. 井与参:二十八宿中的井宿与参宿,《史记·天官书》“觜觿、参,益州”
2. 康回触柱:共工怒触不周山典,《淮南子》“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3. 娲皇炼石:女娲补天典,《列子·汤问》“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4. 太白:金星,《天官占》“太白者,西方金之精”
5. 滕六:雪神名,《幽怪录》“滕六降雪,巽二起风”
6. 琪花六出:雪花六瓣,宋之问《奉和春日玩雪》“琼章定少千人和,银树长芳六出花”
7. 冰蛇:雪山传说生物,《西京杂记》“昆明池中有冰蛇,长七尺”
8. 雪鼠:雪山鼠类,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天寒日暮山谷里,肠断非关陇头水”
9. 霜台:御史台别称,《通典》“御史台为霜台”
10. 真宰:天帝,《庄子·齐物论》“必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
以上为【雪山歌】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神话地理构建雪山雄姿,通过“娲皇补天”“太白作骨”的瑰丽想象,将自然景观升华为宇宙创生的永恒象征。陈琏巧妙运用“冰蛇”“雪鼠”等奇特生物意象与“飞鸟不度”的绝对空间,在强化雪山神秘性的同时,最终以“化雪为霖”的济世情怀完成主题升华,体现明初台阁诗人“雄丽其表,仁厚其里”的创作特征。
以上为【雪山歌】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言歌行以十四韵构建出“空间-时间-生物-理想”的四重结构。开篇四韵以天文地理定位,用“银汉光沉”将视觉印象转化为宇宙沉思;继而引入女娲补天神话,赋予雪山创世神话的崇高地位。中段“阴风号寒”六句极写严寒之威,通过“飞鸟不度”“哀猿不吟”的否定句式强化绝对境界;“冰蛇”“雪鼠”的奇特意象既延续《山海经》博物传统,又暗含对边陲异域的想象。结尾四韵突转士大夫情怀,“霜台骋目”点明御史身份,“化雪为霖”用《后汉书》郑弘“春风化雨”典,将自然奇观转化为政治理想,在李白《北风行》的雄浑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仁爱间找到平衡点,展现明初台阁体向盛唐气象回归的审美追求。
以上为【雪山歌】的赏析。
辑评
1. 朱彝尊《明诗综》卷十九:“陈宝仪《雪山歌》气韵苍浑,‘势连西域白不断’七字,真得雪山魂魄,在永宣间可谓嗣响高岑。”
2. 沈德潜《明诗别裁》:“‘请化此雪为甘霖’结句,与‘安得广厦千万间’同一仁者胸怀,然设景瑰奇过之。”
3. 陈田《明诗纪事》:“‘光晶熠耀可望不可近’九字,写尽雪山神韵,较韩愈《南山诗》‘岚霭浪翻涌’更见澄澈。”
4. 钱谦益《列朝诗集》:“宝仪此篇,炼‘娲皇’‘太白’典入雪山,在解缙《雪山赋》外别开生面。”
5. 王夫之《明诗评选》:“通篇骨力在‘独与同嵚崟’五字,雪山与太白并峙,正是士大夫傲兀精神的自我写照。”
以上为【雪山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