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
”意在斯乎!
意在斯乎!
小子何敢让焉!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
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雍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
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
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
汤武之隆,诗人歌之。
《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
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
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
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其文。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
是余之罪也夫!
身毁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翻译
以上为史记 · 太史公自序的翻译。
注释
以上为史记 · 太史公自序的注释。
评析
以上为史记 · 太史公自序的评析。
赏析
以上为史记 · 太史公自序的赏析。
拼音版
shǐ jì tài shǐ gōng zì xù。
史记 · 太史公自序。
sī mǎ qiān。
司马迁。
tài shǐ gōng yuē xiān rén yǒu yán zì zhōu gōng zú wǔ bǎi suì ér yǒu kǒng zǐ。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kǒng zǐ zú hòu zhì yú jīn wǔ bǎi suì,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
yǒu néng shào míng shì zhèng yì zhuàn,
有能绍明世、正《易传》,
jì chūn qiū běn shī shū lǐ yuè zhī jì yì zài sī hū yì zài sī hū xiǎo zi hé gǎn ràng yān shàng dài fū hú suì yuē xī kǒng zǐ hé wéi ér zuò chūn qiū zāi tài shǐ gōng yuē yú wén dǒng shēng yuē zhōu dào shuāi fèi,
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
kǒng zǐ wèi lǔ sī kòu,
孔子为鲁司寇,
zhū hóu hài zi,
诸侯害子,
dài fū yōng zhī。
大夫雍之。
kǒng zǐ zhī yán zhī bù yòng,
孔子知言之不用,
dào zhī bù xíng yě,
道之不行也,
shì fēi èr bǎi sì shí èr nián zhī zhōng,
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yǐ wéi tiān xià yí biǎo,
以为天下仪表,
biǎn tiān zǐ,
贬天子,
tuì zhū hóu,
退诸侯,
tǎo dài fū,
讨大夫,
yǐ dá wáng shì ér yǐ yǐ。
以达王事而已矣。
zǐ yuē wǒ yù zài zhī kōng yán,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
bù rú jiàn zhī yú xíng shì zhī shēn qiè zhù míng yě。
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fū chūn qiū,
’夫《春秋》,
shàng míng sān wáng zhī dào,
上明三王之道,
xià biàn rén shì zhī jì,
下辨人事之纪,
bié xián yí,
别嫌疑,
míng shì fēi,
明是非,
dìng yóu yù,
定犹豫,
shàn shàn è è,
善善恶恶,
xián xián jiàn bù xiào,
贤贤贱不肖,
cún wáng guó,
存亡国,
jì jué shì,
继绝世,
bǔ bì qǐ fèi,
补弊起废,
wáng dào zhī dà zhě yě。
王道之大者也。
yì zhe tiān dì yīn yáng sì shí wǔ xíng,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
gù cháng yú biàn lǐ jīng jì rén lún,
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
gù cháng yú xíng shū jì xiān wáng zhī shì,
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
gù cháng yú zhèng shī jì shān chuān xī gǔ qín shòu cǎo mù pìn mǔ cí xióng,
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
gù cháng yú fēng lè lè suǒ yǐ lì,
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
gù cháng yú hé chūn qiū biàn shì fēi,
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
gù cháng yú zhì rén。
故长于治人。
shì gù lǐ yǐ jié rén,
是故《礼》以节人,
lè yǐ fā hé,
《乐》以发和,
shū yǐ dào shì,
《书》以道事,
shī yǐ dá yì,
《诗》以达意,
yì yǐ dào huà,
《易》以道化,
chūn qiū yǐ dào yì。
《春秋》以道义。
bō luàn shì fǎn zhī zhèng,
拨乱世反之正,
mò jìn yú chūn qiū。
莫近于《春秋》。
chūn qiū wén chéng shù wàn,
《春秋》文成数万,
qí zhǐ shù qiān。
其指数千。
wàn wù zhī sàn jù jiē zài chūn qiū。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chūn qiū zhī zhōng,
《春秋》之中,
shì jūn sān shí liù,
弑君三十六,
wáng guó wǔ shí èr,
亡国五十二,
zhū hóu bēn zǒu bù dé bǎo qí shè jì zhě bù kě shèng shǔ。
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chá qí suǒ yǐ,
察其所以,
jiē shī qí běn yǐ。
皆失其本已。
gù yì yuē shī zhī háo lí,
故《易》曰‘失之毫厘,
chà zhī qiān lǐ。
差之千里。
gù yuē chén shì jūn,
’故曰‘臣弑君,
zi shì fù,
子弑父,
fēi yī dàn yī xī zhī gù yě,
非一旦一夕之故也,
qí jiàn jiǔ yǐ。
其渐久矣’。
gù yǒu guó zhě bù kě yǐ bù zhī chūn qiū,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qián yǒu chán ér fú jiàn,
前有谗而弗见,
hòu yǒu zéi ér bù zhī。
后有贼而不知。
wéi rén chén zhě bù kě yǐ bù zhī chūn qiū,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shǒu jīng shì ér bù zhī qí yí,
守经事而不知其宜,
zāo biàn shì ér bù zhī qí quán。
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wéi rén jūn fù ér bù tōng yú chūn qiū zhī yì zhě,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
bì méng shǒu è zhī míng。
必蒙首恶之名。
wéi rén chén zǐ ér bù tōng yú chūn qiū zhī yì zhě,
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
bì xiàn cuàn shì zhī zhū,
必陷篡弑之诛,
sǐ zuì zhī míng。
死罪之名。
qí shí jiē yǐ wéi shàn,
其实皆以为善,
wèi zhī bù zhī qí yì,
为之不知其义,
bèi zhī kōng yán ér bù gǎn cí。
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fū bù tōng lǐ yì zhī zhǐ,
夫不通礼义之旨,
zhì yú jūn bù jūn,
至于君不君,
chén bù chén,
臣不臣,
fù bù fù,
父不父,
zi bù zǐ。
子不子。
fū jūn bù jūn zé fàn,
夫君不君则犯,
chén bù chén zé zhū,
臣不臣则诛,
fù bù fù zé wú dào,
父不父则无道,
zi bù zǐ zé bù xiào。
子不子则不孝。
cǐ sì háng zhě,
此四行者,
tiān xià zhī dà guò yě。
天下之大过也。
yǐ tiān xià zhī dà guò yǔ zhī,
以天下之大过予之,
zé shòu ér fú gǎn cí。
则受而弗敢辞。
gù chūn qiū zhě,
故《春秋》者,
lǐ yì zhī dà zōng yě。
礼义之大宗也。
fū lǐ jìn wèi rán zhī qián,
夫礼禁未然之前,
fǎ shī yǐ rán zhī hòu fǎ zhī suǒ wéi yòng zhě yì jiàn,
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
ér lǐ zhī suǒ wéi jìn zhě nán zhī。
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hú suì yuē kǒng zǐ zhī shí,
” 壶遂曰:“孔子之时,
shàng wú míng jūn,
上无明君,
xià bù dé rèn yòng,
下不得任用,
gù zuò chūn qiū,
故作《春秋》,
chuí kōng wén yǐ duàn lǐ yì,
垂空文以断礼义,
dāng yī wáng zhī fǎ。
当一王之法。
jīn fū zǐ shàng yù míng tiān zǐ,
今夫子上遇明天子,
xià de shǒu zhí,
下得守职,
wàn shì jì jù,
万事既具,
xián gè xù qí yí,
咸各序其宜,
fū zǐ suǒ lùn,
夫子所论,
yù yǐ hé míng tài shǐ gōng yuē wěi wěi,
欲以何明?” 太史公曰:“唯唯,
fǒu fǒu,
否否,
bù rán。
不然。
yú wén zhī xiān rén yuē fú xī zhì chún hòu,
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
zuò yì bā guà。
作《易》八卦。
yáo shùn zhī shèng,
尧舜之盛,
shàng shū zài zhī,
《尚书》载之,
lǐ yuè zuò yān。
礼乐作焉。
tāng wǔ zhī lóng,
汤武之隆,
shī rén gē zhī。
诗人歌之。
chūn qiū cǎi shàn biǎn è,
《春秋》采善贬恶,
tuī sān dài zhī dé,
推三代之德,
bāo zhōu shì,
褒周室,
fēi dú cì jī ér yǐ yě。
非独刺讥而已也。
hàn xìng yǐ lái,
’汉兴以来,
zhì míng tiān zǐ,
至明天子,
huò fú ruì,
获符瑞,
fēng shàn,
封禅,
gǎi zhēng shuò,
改正朔,
yì fú sè,
易服色,
shòu mìng yú mù qīng,
受命于穆清,
zé liú wǎng jí,
泽流罔极,
hǎi wài shū sú,
海外殊俗,
chóng yì kuǎn sāi,
重译款塞,
qǐng lái xiàn jiàn zhě bù kě shèng dào。
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
chén xià bǎi guān lì sòng shèng dé,
臣下百官力诵圣德,
yóu bù néng xuān jǐn qí yì。
犹不能宣尽其意。
qiě shì xián néng ér bù yòng,
且士贤能而不用,
yǒu guó zhě zhī chǐ zhǔ shàng míng shèng ér dé bù bù wén,
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
yǒu sī zhī guò yě。
有司之过也。
qiě yú cháng zhǎng qí guān,
且余尝掌其官,
fèi míng shèng shèng dé bù zài,
废明圣盛德不载,
miè gōng chén shì jiā xián dài fū zhī yè bù shù,
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
duò xiān rén suǒ yán,
堕先人所言,
zuì mò dà yān。
罪莫大焉。
yú suǒ wèi shù gù shì,
余所谓述故事,
zhěng qí qí shì chuán,
整齐其世传,
fēi suǒ wèi zuò yě,
非所谓作也,
ér jūn bǐ zhī yú chūn qiū,
而君比之于《春秋》,
miù yǐ。
谬矣。
yú shì lùn cì qí wén。
” 于是论次其文。
qī nián ér tài shǐ gōng zāo lǐ líng zhī huò,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
yōu yú léi xiè。
幽于缧绁。
nǎi kuì rán ér tàn yuē shì yú zhī zuì yě fū。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
shì yú zhī zuì yě fū shēn huǐ bù yòng yǐ tuì ér shēn wéi yuē fū shī shū yǐn yuē zhě,
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
yù suì qí zhì zhī sī yě。
欲遂其志之思也。
xī xī bó jū yǒu lǐ,
昔西伯拘羑里,
yǎn zhōu yì kǒng zǐ è chén cài,
演《周易》;孔子厄陈、蔡,
zuò chūn qiū qū yuán fàng zhú,
作《春秋》;屈原放逐,
zhe lí sāo zuǒ qiū shī míng,
著《离骚》;左丘失明,
jué yǒu guó yǔ sūn zi bìn jiǎo,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ér lùn bīng fǎ bù wéi qiān shǔ,
而论兵法;不韦迁蜀,
shì chuán lǚ lǎn hán fēi qiú qín,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shuō nán gū fèn shī sān bǎi piān,
《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dà dǐ xián shèng fā fèn zhī suǒ wéi zuò yě。
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cǐ rén jiē yì yǒu suǒ yù jié,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bù dé tōng qí dào yě,
不得通其道也,
gù shù wǎng shì,
故述往事,
sī lái zhě。
思来者。
yú shì zú shù táo táng yǐ lái,
”于是卒述陶唐以来,
zhì yú lín zhǐ,
至于麟止,
zì huáng dì shǐ。
自黄帝始。
。
。
以上为史记 · 太史公自序的拼音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