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圣人垂衣拱手治理天下,祈愿福寿绵长无疆,
黄绸包裹的香盒从建章宫郑重捧出。
深夜启奏的玉函上丹砂篆文犹带湿意,
拂晓投下的金简在清冷石潭激起微凉。
山间云雾翻涌幻化成龙虎交缠之形,
月下箫声悠扬仿佛招来凤凰翩跹下降。
祭典完毕神祇重返碧霄云外,
琼浆玉液分赐众仙共品天香。
以上为【天寿节送倪仲恺翰林代祀龙虎山】的翻译。
注释
1. 天寿节:元代皇帝诞辰设立的法定节日
2. 倪仲恺:元代翰林学士,奉命代皇帝祭祀
3. 龙虎山:道教正一派祖庭,位于江西鹰潭
4. 黄帕奁香:黄色绸布包裹的香匣,皇家祭祀专用
5. 玉函丹篆:刻有朱砂符文的玉制书函
6. 金简:镀金竹简,用于书写祭文
7. 醮罢:指道教祭祀仪式结束
以上为【天寿节送倪仲恺翰林代祀龙虎山】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元代宫廷祭祀仪典的文学写照,以道教圣地龙虎山祭祀活动为切入点,展现元朝皇室对道教的尊崇。全篇采用虚实相生的笔法,将现实仪式与仙家意象交融,既彰显皇家祭祀的庄重典正,又营造出缥缈玄妙的仙境氛围。诗中“云气成龙虎”“箫声下凤凰”等意象,暗合龙虎山道教符箓派特征,体现作者对道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尾联以“琼浆分赐”收束,巧妙连接天人两界,强化了皇权与神权交融的政治隐喻。
以上为【天寿节送倪仲恺翰林代祀龙虎山】的评析。
赏析
本诗在艺术上呈现三重维度:其一以时空为轴,通过“夜奏”“晓投”的时间推移与“建章宫”“龙虎山”的空间转换,构建完整的仪式叙事框架;其二以感官为媒,“丹篆湿”“石潭凉”的触觉、“箫声”的听觉、“云气”的视觉多维度渲染神秘氛围;其三以象征为核,“龙凤”意象既对应山名又暗喻皇权,“琼浆分赐”既写实祭品又隐喻恩泽。诗人巧妙将道教仪轨转化为诗意符号,在工整的七律格律中注入流动的仙家气韵,反映出元代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特征。
以上为【天寿节送倪仲恺翰林代祀龙虎山】的赏析。
辑评
1. 顾嗣立《元诗选》:“此体承唐人格律,而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2. 四库馆臣《钦定四年全书总目》:“乃贤诗多典重之作,此篇尤见皇家气象。”
3.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其诗精整高华,犹存大历遗响。”
4. 邓绍基《元代文学史》:“反映了元代道教与皇室关系的珍贵史料。”
5. 杨镰《元诗史》:“在宗教题材中寄寓政治内涵,体现元代馆阁诗的双重属性。”
以上为【天寿节送倪仲恺翰林代祀龙虎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