猥辱来问,旷然独见,以为齿发渐衰,人情所惜也;亲爱远道,人情不忘也。大哉
君子之言,有以见天地之心。夫天生人,人生情;圣与贤,在有情之内久矣。苟
忘情于仁义,是
殆于学也;
忘情于骨肉,是
殆于恩也;
忘情于朋友,是
殆于义也。此
圣人尽知于斯,立教于斯。今
之儒者,苟持异论,以为
圣人无情,误也。故无情者,
圣人见天地之心,知性命之本,守穷达之分,故得以
忘情。明仁义
之道,
斯须忘之,斯为过矣;骨肉之恩,
斯须忘之,斯为乱矣;朋友之义,
斯须忘之,斯为薄矣。此三者,发于情
而为礼,由于礼
而为教。故夫礼者,教人之情而已。
丈人志于道,故来书尽于道,是合于情尽于礼至矣。昔颜回死,
夫子曰:「天丧予。」子路死,
夫子曰:「天丧予。」是
圣人不
忘情也久矣。
丈人岂不谓然乎?如冕者,虽不得与
君子同道,实与
君子同心。相顾老大,重以离别,况在万里,邈无前期,斯得
忘情乎!古人云:「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况十年乎!前所寄拙文,不为文以言之,盖有谓
而为之者。尧舜殁,《雅》颂作;《雅》、《颂》寝,
夫子作。未有不因于教化,为
文章以成《国风》。是以
君子之儒,学
而为道,言
而为经,行
而为教,声
而为律,和
而为音,如日月丽乎天,无不照也;如草木丽乎地,无不章也;如
圣人丽乎文,无不明也。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谓之文,兼三才而名之曰儒。儒之用,文之谓也。言而不能文,
君子耻之。及王泽竭而诗不作,骚人起而淫丽兴,文与教分
而为二。以扬马之才,则不知教化;以荀陈
之道,则不知
文章。以孔门之教评之,非
君子之儒也。夫
君子之儒,必
有其道,
有其道必
有其文。道不及文则德胜,文不知道则气衰,文多道寡,斯为艺矣。《语》曰:「文质彬彬,然后
君子。」兼之者斯为美矣。昔游夏之
文章与
夫子之道能流,列于四科之末,此艺成而下也,苟言无文,斯不足徵。
小子志虽复古,力不足也;言虽近道,辞则不文。虽欲拯其将坠,末由也已。
丈人儒之
君子,曲垂见褒,反以自愧。冕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