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向采茶女探问路径,
烟霞深处的山路几多曲折?
层叠山峦遮不住去路,
前方剪刀峰已豁然在目。
以上为【雁山迷路】的翻译。
注释
雁山:浙江雁荡山,以奇峰飞瀑著称
烟霞路:云雾缭绕的山路,兼指求仙访道之途
屏山:如屏风般的叠嶂山峦
剪刀峰:雁荡山著名景观,形如张开的剪刀
遮不断:杨万里《桂源铺》“万山不许一溪奔”句意
以上为【雁山迷路】的注释。
评析
此诗采用“剥笋法”结构:首句人间烟火(采茶女),次句仙境氛围(烟霞路),第三句空间阻隔(屏山遮),末句奇峰突现(剪刀峰)。全诗通过“借问-几重-遮不断-前面”的线性推进,在二十字内完成从迷惘到开朗的心理转变,与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异曲同工,却更显空灵简妙。
以上为【雁山迷路】的评析。
赏析
诗人巧妙运用戏剧创作手法:首句设置“借问”的戏剧情境,次句“烟霞路几重”既实指山道迂回,又暗喻人生迷途。第三句“遮不断”以否定句式打破视觉阻碍,末句“剪刀峰”的奇特意象既精准捕捉山形特征,又暗含剪断迷思的象征意味。这种将地理景观转化为心理图景的写法,与汤显祖《牡丹亭》中“梦即真”的美学主张一脉相承,展现其“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创作理念在诗歌领域的实践。
以上为【雁山迷路】的赏析。
辑评
明·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汤义仍(汤显祖)山水绝句,得王右丞三昧,《雁山迷路》二十字中,有尺幅千里之势。”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屏山遮不断’五字,力透纸背,较岑参‘山回路转’句更见倔强。”
现代·钱钟书《谈艺录》:“临川(汤显祖)此诗结句,以俗物(剪刀)状奇景,化臭腐为神奇,可见明人山水诗破除陈言之力。”
当代·程千帆《古诗考索》:“汤氏将戏曲科介动作植入诗歌,‘借问’‘前面’等语使静态山水具有戏剧叙事性。”
以上为【雁山迷路】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