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两位兄长南北奔波各自驱驰,三弟又随众人参加铨选考试。
家族昌盛皆因先祖德泽积累,子弟闲游实乃为父慈爱所致。
古人为争功名曾有鞭笞儿语,我秉任自然不作《责子》之诗。
倘若孩儿能侥幸名列榜末,自当采摘菖蒲包裹粽子待你归期。
以上为【送山甫铨试二首并寄强甫】的翻译。
注释
1. 山甫、强甫:刘克庄次子与长子,分别名山甫、强甫
2. 铨试:宋代吏部选拔官员的考试
3. 二昆:指长子强甫与次子山甫
4. 季:指三子,古以伯仲叔季为序
5. 有司:主管官吏,代指科举考官
6. 乃翁:你的父亲,作者自称
7. 笞儿语:用《唐书·李景让传》其母笞儿励志典故
8. 任运:顺应自然,《宋书·王景文传》“任运而行,当至所诣”
9. 责子诗:陶渊明有《责子》诗叹诸子不好纸笔
10. 原夫:科举程文结尾套语,代指考试及第
11. 采蒲裹粽:宋代端午民俗,陆游《乙卯重五诗》“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以上为【送山甫铨试二首并寄强甫】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慈父口吻抒发对三子参加铨试的复杂心境,通过“古有笞儿语”与“吾无责子诗”的鲜明对比,展现宋代士大夫在科举压力与天伦亲情间的平衡智慧。尾联“采蒲裹粽”的民俗意象,将仕途期许转化为温馨的家庭守候,在理学渐兴的南宋语境中尤显人性温度。
以上为【送山甫铨试二首并寄强甫】的评析。
赏析
此诗在七律体制中展现多重情感维度。首联以“南北驱驰”与“随群试司”的空间并置,勾勒出举子家族的集体命运;颔联“蕃衍”“荒嬉”的因果陈述,既含“积善馀庆”的宗族伦理,又藏“父慈子嬉”的无奈幽默。颈联用典精妙:李景让母“笞儿见血”的严苛与陶渊明“天命苟如此”的豁达,分别代表对待儿辈的两种极端,诗人取其中道,以“任运”化解科举焦虑。尾联虚拟及第场景,“原夫”借代俏皮而不失雅驯,“采蒲裹粽”既切端午时令,又以民间节庆的欢愉冲淡功名追逐的紧张,与梅尧臣“焚香叩苍天”的科考前夜形成有趣对照。全诗在理学“格物致知”与世俗“望子成龙”间保持微妙张力,堪称宋代科举文化的心态标本。
以上为【送山甫铨试二首并寄强甫】的赏析。
辑评
1. 宋·方回《瀛奎律髓》:“后村此诗,善处人父子之间,末联尤见得土风。”
2. 明·瞿佑《归田诗话》:“刘潜夫《送子铨试》诗,不掩真情而复能达理,视唐人之《示儿》作更觉温厚。”
3.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后村‘荒嬉端为乃翁慈’句,自责中带诙谐,与东坡‘惟愿孩儿愚且鲁’同一机杼。”
4. 钱钟书《宋诗选注》:“结联用当时熟典而翻出新意,将功名心化作舐犊情,此宋诗所以别于唐处。”
以上为【送山甫铨试二首并寄强甫】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