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
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
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
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
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
经移何处竹?
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
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
翻译
漂泊宦游多年岁,年老仍不知归返。
忽见门前有客至,说是从故乡而来。
敛眉蹙额共握手,转悲为喜同举杯。
殷勤探问旧友近况,曲折问及孩童成长。
衰微宗族多弟侄,可有谁人欣赏池台?旧日园圃今可在,新树也应已栽种。
柳树行列疏密如何分布,茅斋宽窄怎样裁建。
曾经移种的竹子现生何处?另种的几株梅树可好?渠塘应当未断流水,石阶想必长满青苔。
院中果树谁先成熟,林间花卉哪朵后开?羁旅之心只想追问,为报详情不必猜度。
我将驱乘下泽车驾,归去修剪故园蒿莱。
以上为【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的翻译。
注释
1. 旅泊:漂泊宦游
2. 敛眉:皱眉
3. 破涕:转悲为喜
4. 屈曲:详细曲折
5. 衰宗:式微的宗族
6. 若个:哪个
7. 茅斋:茅屋书斋
8. 经移:曾经移栽
9. 渠:水渠
10. 下泽:一种短毂车,适行湿地
以上为【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质朴口语开创唐代思乡诗新境,通篇以连续十二问构建急切焦灼的抒情节奏,从宗族成员到园林景观,从植物生长到建筑布局,在琐碎追问中展现游子对故园的全方位牵挂。尾联“驱下泽”“剪园莱”的行动宣言,将情感积郁转化为归隐决心,预示初唐诗歌从宫廷应制向个人抒情的转型。
以上为【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的评析。
赏析
王绩此诗在初唐宫廷诗风中独树一帜,以散文笔法打破近体诗格律束缚。开篇“旅泊多年岁”以时间长度累积情感张力,“老去不知回”的悖论式陈述暗含仕途无奈。中段十六句形成排山倒海的问句洪流:从宏观的“衰宗弟侄”到微观的“石阶生苔”,从动态的“渠水绝流”到静态的“柳行疏密”,这种全景式追问既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影响,又开创性地将田园关怀具体化为可触可感的物质存在。诗中“柳行茅斋”的建筑关切与“院果林花”的生态观察,折射出诗人对故园作为物质空间与精神家园的双重依恋。尾联用典精妙:“下泽车”化用《周礼》“车人为车,行泽者欲短毂”,暗喻归隐乡野;“剪故园莱”反用《诗经》“南山有台,北山有莱”,将荒芜景象转化为躬耕愿景。全诗通过问答体式与白描语言,在初唐律化进程中保留汉乐府的鲜活气质,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奠定基础。
以上为【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的赏析。
辑评
1. 明·唐汝询《唐诗解》:“无功此作连用十二问,真得《豳风·七月》遗意,而‘羁心只欲问’五字已开孟襄阳《春晓》先声。”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质而不俚,浅而能深,法曹
以上为【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