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白居易(乐天)曾在此地担任太守,酷爱虎丘这座山。
一年之中竟游览十二次,驾着五马之车来到这松门之前。
而我如今正做着亦官亦隐的闲职,心神遨游于白云流水之间。
生性疏野如同麋鹿群居,泯灭机心,与鸥鸟白鹇亲近无间。
我乘着兴致便独自前来,兴致已尽便悠然归还。
(我这样)不知道太守的尊贵,比起他那官务繁忙,何如我这般长官的悠闲?
以上为【游虎丘】的翻译。
注释
乐天曾守郡:乐天,即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他曾任苏州刺史。守郡,即担任郡守(刺史)。
五马:汉代太守驾车用五匹马,故以“五马”为太守的代称。
松关:指虎丘山前的山门或松林间的道路。
吏隐:指虽然身居官职,但心境淡泊,犹如隐者。王禹偁此时在苏州担任长洲县令等职。
野性群麋鹿:形容自己天性疏野,愿与麋鹿为群。
忘机狎鸥鹇:“忘机”,消除机巧功利之心。“狎”,亲近。“鸥鹇”,鸥鸟和白鹇。典出《列子·黄帝》,有海上之人与鸥鸟嬉戏的故事,后世常以“鸥鹭忘机”比喻淡泊隐居,不存机心。
使君:对州郡长官(如刺史、太守)的尊称,此处指白居易。
以上为【游虎丘】的注释。
评析
本诗通过与前代诗人白居易(乐天)的对比,抒发了诗人自己“吏隐”期间的闲适心境与疏野情怀。首四句追述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对虎丘山的酷爱,以其“一年十二度”的频繁游览,衬托出虎丘景色之美,也为下文作了铺垫。后八句则转入诗人自身的抒写,他自称“吏隐”,点明其半官半隐的特殊身份,并以“心在云水间”总领其后对自身闲适生活的描绘。“野性群麋鹿,忘机狎鸥鹇”二句,化用典故,表明自己已泯灭世俗机巧之心,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结尾四句,更是以“乘兴即一到,兴尽复自还”的极度自由,与“不知使君贵”的淡泊态度,点明并强化了其超然于官场羁绊、醉心于自然之趣的主旨。
以上为【游虎丘】的评析。
赏析
此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巧妙的对比与自然的抒怀。
双线结构,对比鲜明:诗歌以白居易作为参照,形成了潜在的对比。白居易是“守郡”的“使君”,出行是“五马来松关”,虽显风雅,却不免带有官员的仪仗与规制。而诗人自己则是“吏隐”,是“长官”,其游山是“乘兴即一到,兴尽复自还”,显得无比自由洒脱。通过这一对比,诗人淡泊名利、向往自然的心境被烘托得更为突出。
用典贴切,深化意境:“忘机狎鸥鹇”一句,化用“鸥鹭忘机”的典故,不着痕迹地将自己融入自然、心无机巧的状态生动地表现出来,使得抽象的“吏隐”心境变得具体可感,意境深远。
语言简淡,情怀高逸:全诗语言平易流畅,不事雕琢,如同随口吟出,却真切地传达出诗人高逸的情怀。尤其是结尾“不知使君贵,何似长官闲”的自问,在看似平淡的语调中,蕴含着对官场尊卑的傲视和对精神自由的珍视,充分展现了宋代士大夫在仕隐之间寻求平衡的精神风貌。
以上为【游虎丘】的赏析。
辑评
(清)吴之振《宋诗钞·小畜集钞》:“元之(王禹偁字)诗学白乐天……《游虎丘》等篇,已开宋格,而清迥弗及,然朴厚处亦胜之。其‘野性’、‘忘机’之句,可见其襟抱。”点评:吴之振指出了王禹偁诗歌与白居易的渊源,并认为其诗已开启宋诗风貌,虽清幽不及白居易,但朴拙深厚处有过之。他特别提到“野性”、“忘机”等句,可见诗人胸怀。
(现代)钱锺书《宋诗选注》评王禹偁:“他(王禹偁)的诗……受了白居易的影响,语言平易近人……他企图把写作对社会政治的关心和独善其身的态度结合起来……像《游虎丘》里写的:‘我今方吏隐,心在云水间’,正是这种心情的流露。”点评:钱锺书先生从宏观上把握了王禹偁诗风及其思想核心,并以此诗为例,指出其诗句正是诗人试图调和仕宦责任与个人隐逸情怀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游虎丘】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