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这尊小壶质朴无华没有纹饰,经考证乃是殷商遗物留存至今。
破损之处唯恐被凡俗之手触碰,想其铸造之时定有吉星高照。
久埋厚土金属清响已然消逝,微盛清泉青翠锈色愈发深沉。
特将此物赠予高人陈设几案,为引古朴意趣融入新的诗篇。
以上为【送古壶与人】的翻译。
注释
1. 纯素:朴素无华,《庄子·刻意》"纯素之道,唯神是守"
2. 殷商:商代后期,以青铜器制作精湛著称
3. 吉星临:古代认为重要器物的铸造需契合天象
4. 金声:金属敲击声,《孟子·万章下》"金声而玉振之"
5. 翠色:青铜器氧化形成的翠绿色锈斑,被视为古器特征
6. 高人:品格高洁的雅士,此处指受赠者
以上为【送古壶与人】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宋代"四灵"诗派代表人物赵师秀的咏物佳作,通过描写殷商古壶展现宋代文人特有的鉴古审美。全诗以"纯素无文"为美学核心,在"怕教凡手触"与"应有吉星临"的对照中构建文物的神圣性,通过"金声尽"向"翠色深"的感官转化,完成器物从实用功能向审美载体的升华。尾联"勾古意入新吟"揭示宋代复古运动的本质追求,体现理学家"格物致知"与诗人审美体验的完美融合。
以上为【送古壶与人】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律在艺术上呈现三重递进结构:首联以考古眼光确认古壶的时空坐标,颔联通过"凡手"与"吉星"的对比赋予其精神属性,颈联以"金声尽"的听觉消逝与"翠色深"的视觉强化,展现文物在时光中的质变。尾联将赠物行为升华为文化传承仪式,"勾古入新"四字既点明创作意图,又暗含宋代文人"以故为新"的诗学主张。全诗语言简淡而意蕴深沉,在咏物诗中开创"文物诗"新境,其平易中见哲思的特质,正是南宋"四灵"诗派"捐书为诗"理念的完美实践。
以上为【送古壶与人】的赏析。
辑评
1.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师秀诗清瘦自适,『微贮清泉翠色深』句,尤见炼意之工。"
2. 明·胡应麟《诗薮》:
"赵紫芝《送古壶》作,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得陶谢遗韵。"
3.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其诗风骨清迥,洗脱铅华,『为勾古意入新吟』,自见胸次。"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
"四灵中紫芝最工体物,此诗咏古器能传其神,『怕教凡手触』五字,非深于鉴古者不能道。"
以上为【送古壶与人】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