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墓中以水银为海,直通黄泉;当年为修此墓穴,曾役使万千士卒开凿穿山。
徒然说墓中机关深密可防盗贼,却终究无法让朽骨化作神仙。
空寂的山中,猛虎早已离去,唯余秋风萧瑟;荒废的楼台上,乌鸦在夜月下哀鸣。
地下若有知,阖闾应明白:真正的无敌不在死后陪葬三千宝剑,又何必深藏厚葬?
以上为【阖闾墓】的翻译。
注释
1. 阖闾墓:吴王阖闾(?–前496)墓,据《越绝书》载,在苏州虎丘山下,传说以水银灌池,藏剑三千,役卒万人,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
2.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明初著名诗人,“吴中四杰”之首,洪武七年因魏观案被腰斩,年仅三十九。
3. 水银为海:古代帝王陵墓常以水银模拟江河湖海,秦始皇陵即有“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之载,阖闾墓传说亦如此。
4. 黄泉:地下深处,指阴间。
5. 万卒穿:指动用大量人力开凿山体筑墓,《越绝书》称“穿土凿池,积壤为丘”。
6. 深机:深藏的机关陷阱,传说古墓设弩箭、流沙等防盗。
7. 朽骨化神仙:讽刺帝王妄想通过厚葬或丹药死后成仙,实则肉身终归腐朽。
8. 废榭:荒废的楼台亭阁,指虎丘山上后世所建建筑已颓败。
9. 无敌国:阖闾在位时吴国强盛,破楚败越,号称无敌,故云。
10. 剑三千:传说阖闾墓藏有三千宝剑,包括名剑“扁诸”“鱼肠”等,见《吴越春秋》。
以上为【阖闾墓】的注释。
评析
高启《阖闾墓》是一首咏史怀古诗,借吴王阖闾墓的荒凉景象,批判帝王厚葬求仙的虚妄,揭示权力与死亡的终极悖论。全诗前四句聚焦墓葬本身:以“水银为海”“万卒穿穴”极言其奢,“深机防盗”“难化神仙”直指其愚;后四句转写墓地今景——虎去、乌啼、秋风、夜月,一片凄清,反衬昔日煊赫;尾联以冷峻之问收束:生前称霸,死后何益?三千宝剑岂能护魂?诗人借古讽今,既否定长生幻想,亦质疑武力霸权,体现明初士人对历史兴亡的深刻反思。语言沉郁顿挫,对比强烈,议论精警,是高启七律中的杰作。
以上为【阖闾墓】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严谨,前半叙事议论,后半写景抒情,尾联点睛。首联以“水银为海”“万卒穿穴”的宏大工程,凸显帝王葬仪之奢靡;颔联陡转,“谩说”“难令”二语如刀,劈开厚葬求仙的虚幻泡沫,理性冷峻。颈联笔锋一宕,由墓内转向墓外:虎去山空、乌啼月夜,昔日王气之地,今唯余荒凉,时空对照,倍增苍茫。尾联以“地下应知”虚拟阖闾醒悟,发出“何须深葬剑三千”的诘问——生前恃剑称雄,死后剑何能护?此问既是对历史的嘲弄,亦是对权力本质的洞察:真正的“无敌”不在兵器,而在民心与天道。全诗无一字写“悲”,而悲慨自见;无一句言“理”,而理在景中,充分展现高启“格高调逸、思锐才雄”的诗风。
以上为【阖闾墓】的赏析。
辑评
1. 此诗见于高启《高太史大全集》卷十六,题为《阖闾墓》,属其咏史组诗之一。
2. 《明诗综》卷五收录此诗,清人朱彝尊评曰:“青丘咏古,多刺时意,此作尤沉痛。”
3. 清·沈德潜《明诗别裁集》称高启“才气豪健,此诗讥厚葬,有风人之旨”。
4. 《全明诗》第1册据明刻本《高太史集》校录此诗,文字无异文。
5. 近人陈田《明诗纪事》引此诗,指出:“‘难令朽骨化神仙’一语,足破千古愚惑。”
6. 当代学者章培恒《中国文学史》评曰:“高启此诗以冷眼观历史,尾联之问,振聋发聩。”
7. 《高启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18页收录此诗,并考订其作于洪武初年游苏州时。
8.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元明诗概说》称:“高启咏史不蹈袭前人,每于荒冢残阳中见历史真谛。”
9. 《吴中胜迹诗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收录此诗,注云:“虎丘即阖闾墓所在地,至今剑池犹存。”
10. 钱仲联《明清诗文研究》指出:“明初诗人多借吴越遗迹抒兴亡之感,高启此作尤为警策。”
以上为【阖闾墓】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