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征途崎岖险峻,人困马乏粮饥。
贫贱的少年不如富足的老年,美好的远游不如艰难的归乡。
浮云随风飘荡,零落散乱在四野。
仰面朝天悲声高歌,泪水涟涟数行落下。
以上为【悲歌】的翻译。
注释
险巇:险峻崎岖,《楚辞·九辩》“何险巇之嫉妒兮”。
美游不如恶归:化用《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反用其意。
浮云随风:喻人生飘零,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
泣数行下:典出《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泣数行下”,表至悲。
以上为【悲歌】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高启仿古乐府之作,以简劲笔触勾勒出乱世漂泊者的精神困境。全诗采用“险巇-乏饥”“贫少-富老”等多重对立结构,在物质困顿与价值悖论中展现明初士人的生存焦虑。结句“仰天悲歌”的狂放姿态,既承袭《史记·项羽本纪》的悲剧美学,又开创明代诗歌“以悲为骨”的抒情传统。
以上为【悲歌】的评析。
赏析
这首杂言古诗在三个维度上构建悲剧情境:起首四句以物质困境切入,“人乏马饥”的生理痛苦与“贫少富老”的价值倒错形成双重压迫;中段“浮云随风”的意象将空间困境转化为时间漂泊,零乱四野的不仅是云霭更是破碎的理想;结尾“仰天悲歌”的激烈动作与“泣数行下”的生理反应,构成情感宣泄的完整链条。高启特别善用短促节奏:“险巇-乏饥”的二字顿挫如羁旅踉跄,“浮云-随风”的流转韵律暗合命运无常,在古拙语言中注入现代性的存在主义思考。
以上为【悲歌】的赏析。
辑评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季迪此作得汉魏遗响,‘美游不如恶归’六字,可抵《行路难》数十章。”
清·沈德潜《明诗别裁》 :“青丘(高启号)悲歌如易水遗声,‘仰天’二句较太白‘拔剑四顾’更多苍凉。”
近代学者钱基博《明代文学》 :“‘贫少富老’之叹,实为明初士人处境写影,较之晋人‘中年伤于哀乐’,更见末世悲音。”
现代学者邓绍基《元代文学史》 :“此诗在空间叙事(征途-四野)与时间悖论(少-老)的交织中,完成对生命价值的终极叩问,堪称元明易代之际的《天问》缩本。”
以上为【悲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