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人生在四海之内,本应彼此视为兄弟。
只要有一人对着墙角哭泣,满座之人都会因此而失去欢颜。
难道我没有自己的衣裳吗?只是想到你正挨饿受寒。
难道我没有丰盛的饭食吗?却因挂念你而难以下咽。
芸芸众生本出同源,天生就怀有怜悯恻隐之心。
为何世人却自我沉沦,终日为功名利禄互相残害?
这就好比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孩子,有人给予豆羹与竹碗,
却要夺走别人的来给他——终究不是内心所能安处的。
以上为【勉学诗八首】的翻译。
注释
1.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号逊志,浙江宁海人,明初著名理学家、文学家,师从宋濂,官至翰林侍讲,因拒为朱棣草诏被诛十族,著有《逊志斋集》。
2. 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环海,故以“四海”指天下、全国。《礼记·礼运》:“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
3. 向隅泣:典出《说苑·贵德》:“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则一堂之人皆不乐。”喻一人悲苦,众人同感。
4. 粱肉:指精美的饭食,粱为优质小米,肉为荤食,代指富足生活。
5. 飧(sūn):晚饭,此处泛指进食。
6. 群生:众生,一切生灵。
7. 一原:同一本源,儒家认为人皆禀天地之性而生,故本性相通。
8. 恻隐端:孟子所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指仁爱的萌芽。
9. 汨(gǔ)没:沉沦、埋没,此处指迷失本心。
10. 豆与箪:豆为古代盛食物的高脚器皿,箪为竹编食器,《论语·雍也》有“一箪食,一瓢饮”,此处泛指基本生活所需。
以上为【勉学诗八首】的注释。
评析
方孝孺《勉学诗八首》(其一)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倡导“民胞物与”的伦理观,强调人类同源、应互相关怀。诗中通过设问、比喻和情感共鸣,批判功利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争夺,呼吁回归本心之“恻隐”。全诗语言质朴恳切,逻辑层层递进:由“四海兄弟”之理想,到“一夫向隅”之共情;由“念尔饥寒”之仁心,到“夺彼与此”之不安,最终指向道德自觉与社会正义。作为明初大儒,方孝孺借此诗劝学,实则劝德——真正的学问在于践行仁义,而非追逐私利。
以上为【勉学诗八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题为“勉学”,却不谈书本章句,而直指为学之本——仁心与德行。开篇“人生四海内,同作兄弟看”化用《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但更进一步强调主动的伦理责任。第二联以“向隅泣”典故唤起共情,体现儒家“推己及人”的实践路径。三、四联以反问加强语气:“岂无我衣裳?”“岂无我粱肉?”并非自夸富有,而是凸显“因念他人而不能自安”的道德自觉。颈联点明理论根基——众生同源,恻隐为仁之始,呼应孟子性善论。尾联以“同母儿”为喻,直斥资源掠夺之不义:即便出于“给予”之名,若以剥夺他人为代价,亦非仁道。全诗意脉清晰,情感真挚,既有哲理深度,又具现实关怀,体现了方孝孺“以道济天下”的儒者担当。
以上为【勉学诗八首】的赏析。
辑评
1. 明·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四十三》:“方正学(孝孺)之诗,皆本于仁义,如《勉学》诸篇,非徒训诂,实欲移风易俗。”
2. 清·张廷玉等《明史·方孝孺传》:“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其诗如‘群生本一原,有此恻隐端’,可见其学本孔孟。”
3. 清·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二:“正学先生诗,不事雕琢,而义理自充。《勉学》一首,可作士子座右铭。”
4. 近代·钱基博《明代文学》:“方孝孺《勉学诗》以仁心为学本,辞质而理胜,虽无唐人风华,然有宋儒骨鲠。”
以上为【勉学诗八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