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九重城门大开,气象恢宏。
白日朗照,春意盎然的御街上,官员们半数是刚下朝归来的高官显贵。
乘着竹马车的孩童好奇观瞧,拾取翠羽的佳人姿态娇娆。
出游享乐的人们总是到很晚才归来,车马扬起的香尘弥漫大地,飘向远方。
以上为【洛阳道】的翻译。
注释
九门:古时都城有十二门,此处的“九门”是虚指,形容洛阳城门众多,气势恢宏。
洛邑:指东都洛阳。
双阙:宫门前的两座望楼,是皇宫和都城的象征。
河桥:指洛阳著名的天津桥,横跨洛水。
青春:指明媚的春天。
轩裳:“轩”指高车,“裳”指官服,代指达官贵人。
乘羊:指“竹马”,一种儿童玩具,跨着竹竿模仿骑马。此处“乘羊”或指骑乘装饰华丽的羊车,为魏晋以来贵族少年的风尚。
拾翠:语出曹植《洛神赋》“或采明珠,或拾翠羽”,指女子春日游赏,拾取翠鸟羽毛作饰物,后成为春日嬉游的典故。
香尘:女子车马行走时扬起的尘土,因携有脂粉香气,故称。
以上为【洛阳道】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初唐时期一首典型的都城题材诗作,生动描绘了东都洛阳的繁华盛景与太平气象。诗人以鸟瞰式的视角展开,从宏大的都城建筑到具体的市井人物,层次分明地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都市风情画。诗中既有“九门”、“双阙”的帝都威严,也有“轩裳下朝”的贵族气派,更有“乘羊稚子”、“拾翠美人”的世俗欢乐,将政治中心的庄重与都市生活的奢靡巧妙融合。全诗辞藻明丽,对仗工整,洋溢着对盛世文明的赞美与自豪,充分体现了初唐诗歌雄浑开阔、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
以上为【洛阳道】的评析。
赏析
本诗艺术上最显著的特点是构图精妙,层次感极强。首联大笔勾勒都城全景,以“九门”、“双阙”、“河桥”等意象奠定全诗的壮阔基调,是远景。颔联与颈联则转为中景和近景的描绘:颔联写“青春道”上的“轩裳”,点出此地不仅是地理要冲,更是权力中心;颈联捕捉“稚子”与“美人”的生动细节,将都城的繁华落实到具体的人物活动上,充满生活气息。尾联“行乐归恒晚”总括全天的喧闹,“香尘扑地遥”则以嗅觉和视觉的通感收束,余韵悠长,仿佛那奢华的气息与漫天的尘土一同弥漫不散。全诗对仗工稳,音韵流畅,通过空间与人群的转换,成功渲染出洛阳作为帝国东都的富丽与喧嚣,是展现初盛唐气象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洛阳道】的赏析。
辑评
明人周敬、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语:“‘半下朝’三字,写尽都城游冶之况。”
明末清初唐汝询《唐诗解》:“此言洛邑之盛……通篇形容游侠侈靡之极。”
清人王夫之《唐诗评选》评此诗:“‘半下朝’三字,写尽京华闲忙情状。”
以上为【洛阳道】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