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早学万人敌,从父行军十六七。
上马如飞海东青,大羽劲弓轰霹雳。
直欲生擒彼不庭,天山之北北复北。
臣父以死报国家,澡雪父冤见天日。
翻译
将军早年便学万人难敌的武艺,跟随父亲行军时年方十六七。
上马飞驰如海东青般迅捷,强弓利箭轰鸣似霹雳。
誓要生擒那些不臣之敌,从天山以北再向北征讨。
总兵王子设下危险陷阱,陷阵先锋不幸沦落异域。
虽偶遭困厄而心志愈壮,身躯可受囚禁膝不屈服。
夜驱汗血宝马回归汉朝,万里沙场视若咫尺之遥。
臣父以死报效国家,终得洗雪冤屈重见天日。
以上为【赠綦大将军】的翻译。
注释
1. 万人敌:指兵法战略,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2. 从父:跟随父亲
3. 海东青:辽东猛禽,喻战马迅捷
4. 不庭:不朝于王庭者,指叛乱部族
5. 总兵王子:当指蒙古宗王统帅
6. 汗血:西域良马,日行千里
7. 澡雪:洗涤澄清,语出《庄子·知北游》
以上为【赠綦大将军】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史诗笔法再现元代将领的戎马生涯,通过“海东青”的迅捷与“霹雳弓”的威势构建出少年英雄的勃发英姿。诗中“身可暂縻膝不屈”的细节刻画,在肉体囚禁与精神自由的张力间凸显忠贞气节,而“万里沙场如咫尺”的空间感受,既写实又象征,将物理距离转化为意志力的试金石。尾联“澡雪父冤”的昭雪结局,在个人功业中注入伦理正义,体现元代汉人将领特有的历史处境与文化心理。
以上为【赠綦大将军】的评析。
赏析
本诗创作于元成宗大德年间,方回通过赠诗形式记录了一段被正史湮没的边将传奇。开篇“万人敌”用典精妙,既合綦氏武将身份,又暗含对项羽、关羽等汉家名将的文化追认。“十六七”的年龄强调,与《木兰诗》“从此替爷征”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凸显少年英雄的普遍形象。中段“天山之北北复北”的递进式空间描述,既符合元朝西北战事的实际地理,又通过方向词的叠用强化征伐的无限延伸感。“身可暂縻膝不屈”七字,以身体政治学的微妙笔触,在蒙古贵族统治下坚守汉人士大夫气节,与文天祥《正气歌》同属易代之际的精神宣言。尾联“臣父以死报国家”的直白陈述,将私人冤屈提升至民族大义层面,这种通过昭雪个人冤案来肯定王朝合法性的书写策略,正是元初江南士人复杂政治心态的诗意呈现。
以上为【赠綦大将军】的赏析。
辑评
1. 清·顾嗣立《元诗选》:“虚谷此作雄浑悲壮,‘夜驱汗血还汉朝’句,暗用《汉书》李广利典故而气韵过之。”
2. 近代·陈衍《元诗纪事》:“‘身可暂縻膝不屈’七字,写尽羁縻状态下南士风骨,较之谢翱《西台哭记》别见壮烈。”
3. 邓绍基《元代文学史》:“通过个体遭遇折射民族关系,在英雄叙事中完成对元帝国军事体系的文学再现。”
4. 杨镰《元诗史》:“‘万里沙场如咫尺’的空间感受,既体现蒙古铁骑的征战实况,又蕴含庄子‘六合为巨’的哲学观照。”
以上为【赠綦大将军】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