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清凉的夜空和迷蒙的烟霭之外,
中秋十五的月亮分外明澈皎洁。
原野之上,星辰方位端正;
明月当空,连鬼魅也自觉无所遁形,心生忧愁。
泉水澄澈,映照着月亮莹洁清寒的光影;
露珠滴落,仿佛有冷冷的月光在上面浮动。
我还未去折取那青翠的月宫之桂,
只是对着这般美景吟诗观赏,不忍心就此停歇。
以上为【中秋月】的翻译。
注释
三五:指农历十五日。
玉蟾:传说月中有蟾蜍,故以“玉蟾”代指月亮。
列野:遍布原野。
星辰正:星辰位置端正,形容夜空晴朗,星月分明。
鬼魅愁:鬼怪发愁。古人认为鬼魅喜黑暗,明月当空则使其无处藏身。
寒魄:指月亮。
青青桂:传说月中有桂树。此处亦暗含“折桂”之意,代指科举登第。
以上为【中秋月】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方干咏中秋明月的五言律诗。全诗紧扣“中秋月”之“明”、“净”、“寒”的特点展开。首联以“凉霄烟霭”为背景,衬托出“玉蟾”之皎洁,点明时令。颔联构思奇绝,以“星辰正”写月明而星朗之夜空秩序,以“鬼魅愁”反衬月光之明亮与正气,赋予月亮以震慑邪祟的文化内涵。颈联转写月下近景,通过“泉澄”、“露滴”的细节,进一步刻画月光的莹澈与清寒特质,笔触细腻。尾联则巧妙结合“折桂”典故与眼前实景,表达了对中秋月色无尽的沉醉与留恋之情,意境清幽深远。
以上为【中秋月】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多角度的描绘与虚实相生的手法。诗人并未直接描摹月亮的形状,而是通过渲染环境、运用典故和侧面烘托来表现其神韵。首联的“烟霭外”先制造一种朦胧的距离感,继而推出明澈的“玉蟾”,形成对比。颔联的“星辰正”是视觉的宏阔,“鬼魅愁”则是想象的奇崛,一实一虚,共同强化了月夜的清明与神圣。颈联由宏观转入微观,由天空转入地面,通过“泉”与“露”这两种能映照光线的物体,具体而微地表现出月光的“莹”与“冷”,体物入微。尾联是情感的升华,“未折青青桂”一语双关,既指流连月色而无心他顾,也暗含了诗人对功名未遂的复杂心绪。然而,他最终将这种情绪融入对自然之美的“吟看”之中,以“不忍休”作结,将中秋月色的迷人魅力与文人雅士的沉醉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以上为【中秋月】的赏析。
辑评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方干诗炼句, 字字无闲。 《中秋月》诗‘ 列野星辰正, 当空鬼魅愁 ’, 壮健清奇, 古今绝唱。 ” (方回高度评价此诗,认为其字斟句酌,并特别指出颔联气势雄健、意境清奇,是古今难得的佳句。)
清·纪昀评《瀛奎律髓》:“ 三、四(句)自佳, 后半(联)亦气格遒健。 ” (纪昀也认为诗的第三、四句很好,并评价诗的后半部分气韵和格调刚健有力。)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泉澄寒魄莹, 露滴冷光浮 ’, 写月光入微。 结(尾)言‘ 未折青青桂 ’, 尚有遗恨, 然正于吟看不去中见之。 ” (黄叔灿赞赏颈联描写月光极为细致,并解读尾联的“未折青青桂”暗含遗憾,但这种情绪正是从流连观赏的行为中流露出来的。)
以上为【中秋月】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