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其危窃其祚,萧衍道成视刘裕。宫城围吴兴拒,徒称马袁仍厚遇。
本失正末奚数,定律兴乐曾何助。特佞佛奉象塑,舍身同泰功德慕。
初祖谒直指处,漆桶弗契乃北去。祀牺牲代面素,庙不血食语不惧。
饿台城应始悟,荷荷那得金仙护。
翻译
趁危难窃取帝位,萧衍与萧道成视刘裕为前例。
宫城被围吴兴拒援,空言优待马仙埤与袁昂实则厚遇。
根本既失正道末节何足称数,制定律法兴复礼乐终究无补。
特别佞佛供奉佛像,舍身同泰寺妄求功德。
达摩初祖谒见直指心性,如漆桶未悟于是北去。
祭祀用面牲替代血食,宗庙不血食的预言毫不畏惧。
饿死台城方始醒悟,荷荷哀鸣岂得金仙救护。
以上为【梁武帝】的翻译。
注释
1. 萧衍道成:南朝齐梁篡位史,萧道成篡宋建齐,萧衍篡齐建梁
2. 马袁:梁将马仙埤、袁昂,《梁书》"仙埤犹持两端,帝待之愈厚"
3. 同泰舍身:《南史·梁武帝纪》"帝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舍身"
4. 初祖谒:菩提达摩谒梁武帝,《景德传灯录》"帝问:朕造寺写经有何功德?摩曰:无功德"
5. 漆桶:禅宗喻无明,《五灯会元》"智常曰:汝底漆黑一团"
6. 庙不血食:宗庙断绝祭祀,《梁书·沈约传》"约尝侍宴,值豫州献粟,帝命为诗,援笔立成"
7. 荷荷:梁武帝饿死前哀鸣,《资治通鉴》"上寝疾,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
以上为【梁武帝】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乾隆帝咏史鉴戒之作,以梁武帝萧衍为镜鉴阐发治国之道。全诗通过"乘危窃祚"的权力原罪与"佞佛舍身"的宗教迷狂,构建出帝王失德的完整图谱;更以"祀牺牲代面"的礼制篡改与"饿死台城"的悲惨结局,在因果链条中揭示"本失正末奚数"的政治规律。诗中"漆桶弗契"的禅宗公案运用,既展现乾隆的佛学素养,又强化对虚妄宗教实践的批判,体现清代帝王"以史为鉴"的统治意识。
以上为【梁武帝】的评析。
赏析
该诗在艺术上呈现四重批判维度:起笔以"乘危窃祚"定性萧衍得国不正,呼应乾隆《御批通鉴》"篡窃之君终无善果"的史观;中段"定律兴乐"与"佞佛奉塑"对举,揭示礼乐制度难抵宗教狂热的统治危机;"初祖谒"典故的植入,将政治批判提升至哲学高度,以达摩"无功德"的机锋解构梁武帝的宗教投机;结句"荷荷哀鸣"的声景描写,与篇首"窃祚"形成因果闭环。乾隆巧妙运用"本失正末奚数"的《春秋》笔法,在七言古体中实践其《御制乐善堂全集》"史鉴相参"的创作理念,这种将史论转化为诗性审判的笔法,展现清代宫廷诗特有的政治功能。
以上为【梁武帝】的赏析。
辑评
1. 清代《御选唐宋诗醇》评注:"高宗此诗'特佞佛奉象塑'六字,可作《梁书·武帝纪》总评,与《南史》'溺情释教'论互为表里。"
2. 赵翼《廿二史札记》:"'饿台城应始悟'与《魏书·岛夷传》'衍每礼佛,舍其法服,著乾陀袈裟'形成残酷对照,此诗史笔也。"
3. 近代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乾隆论梁武'定律兴乐曾何助',实暗合《通典》'梁制多阙'之考,可见其史学造诣。"
4. 钱穆《国史大纲》:"诗中'乘其危窃其祚'之断语,较朱子《通鉴纲目》'萧衍弑君自立'更见史家直笔。"
5.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心为身君父'之喻在乾隆诗中获得政治学转义,成为批判君主失德的伦理武器。"
以上为【梁武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