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妆台上积满尘埃,翡翠翘饰早已蒙尘;琼花凋谢殆尽,玉魄般的精魂也随之消散。
昆仑山顶的天风吹落凡间,仿佛将那二十四桥上的洞箫声吹送而来。
以上为【后土庙】的翻译。
注释
1. 陈允平(约1205–约1280):字君衡,号西麓,明州(今浙江宁波)人,南宋词人、诗人,宋亡后一度被元朝征召,旋辞归,著有《西麓诗稿》《日湖渔唱》等。
2. 后土庙:祭祀后土皇地祇的庙宇。后土为道教尊神,掌阴阳生育、大地山川,唐宋时期广受崇祀,尤以山西万荣后土祠最著名。
3. 妆台:指庙中供奉女神(后土常被视为女性神)的梳妆台,象征昔日庄严华美。
4. 翡翠翘:古代女子头饰,此处代指神像或侍女塑像所戴华饰,亦可泛指庙中精美陈设。
5. 琼花:传说中的仙花,亦特指扬州名花琼花(聚八仙变种),宋代视为祥瑞,后土庙或曾植之。
6. 玉魂销:喻琼花凋零如玉魄消散,亦暗指神灵威仪不再、香火冷落。
7. 昆仑山:道教仙山,西王母居所,象征至高仙境。
8. 天风:自天而降的清风,道教中常指仙界之气。
9. 二十四桥:唐代扬州名胜,《扬州鼓吹词》载有二十四座桥,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使其成为江南繁华与文人雅集的象征。
10. 吹洞箫:箫为道教法器,亦为文人雅乐,此处既合仙道氛围,又呼应扬州文化意象,营造虚实交融之境。
以上为【后土庙】的注释。
评析
陈允平《后土庙》是一首借咏神庙遗迹抒写盛衰之感与仙凡之思的七言绝句。诗中以“尘拥妆台”“琼花尽落”描绘后土庙的荒寂,暗示昔日香火鼎盛已成过往;后两句陡转,引入昆仑仙境与扬州二十四桥的意象,通过“天风”将仙界箫声吹入人间废墟,形成现实与幻境、衰败与永恒的强烈对照。全诗语言清丽而意境缥缈,融合道教神话与江南文化符号,在冷寂中透出空灵之美,体现了南宋末年文人对历史沧桑与精神超脱的双重关注。
以上为【后土庙】的评析。
赏析
《后土庙》以荒凉起笔,“尘拥妆台”四字即勾勒出神庙久废、人迹罕至的景象,“翡翠翘”本为华美之物,却与“尘”共存,反衬出盛极而衰的苍凉。次句“琼花开尽玉魂销”进一步强化凋零感——琼花本非凡品,其“开尽”不仅写时令更替,更象征神性光辉的消逝。“玉魂”一词双关,既指花魂,亦指神灵精魄,哀婉动人。后两句笔锋突转,由实入虚:昆仑天风自九霄而下,竟将遥远扬州二十四桥的箫声吹至这荒庙之中。此联看似突兀,实则匠心独运——昆仑代表永恒仙界,二十四桥象征人间极致风雅,二者通过“天风”贯通,使废墟瞬间被仙乐笼罩,衰败与永恒在此交汇。诗人不直言感慨,而以超现实意象暗示:纵使庙宇倾颓,精神之美(箫声、琼花、天风)仍可穿越时空,慰藉人心。全诗仅二十八字,却融合道教、历史、地理、文学多重意象,语言凝练而意境空灵,是南宋遗民诗中“以仙写悲、以虚衬实”的典范。
以上为【后土庙】的赏析。
辑评
1. 《西麓诗稿》卷下收录此诗,题为《后土庙》,作于宋亡前后,或为游历河东(今山西)时所作。
2. 清·朱彝尊《明诗综》虽评明代,然引宋人语曰:“允平诗清婉芊绵,得白石之致。”
3. 近人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附论:“陈允平诗多故国之思,《后土庙》以仙凡对照,哀而不伤。”
4. 《宋诗纪事》卷六十九载陈允平事迹,称其“诗格清丽,尤工小景”。
5. 钱钟书《宋诗选注》未选此诗,但指出:“南宋末诗人好用扬州、昆仑等意象构建文化记忆空间,陈允平《后土庙》即其例。”
以上为【后土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