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仕途之心早已如死灰,唯独剩下爱山的癖好。
移家到溪水对岸居住,正是为了那几座碧绿山峰。
空濛梅雨遮蔽天地,完全看不见山色形貌。
清晨忽然呈现秀丽姿态,欣喜如同面对佳客。
晴窗下卷书静坐,葱翠山色长伴身旁。
好似被神灵所怜惜,特意拿来安慰我的寂寥。
定要登临这座山头,回望溪水南北风光。
烟霭林木若隐若现,我的居所应当可以辨认。
以上为【横碧轩】的翻译。
注释
1. 道山:指仕途,典出《后汉书·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2. 政为:正因为,"政"通"正"
3. 梅子雨:江南初夏梅熟时的连阴雨,贺铸《青玉案》"梅子黄时雨"
4. 献状:呈现美景,韩愈《南山诗》"或俨若峨冠,或翻若舞袖"
5. 岑寂:寂静,鲍照《舞鹤赋》"去帝乡之岑寂"
6. 水南北:指溪流两岸风光
以上为【横碧轩】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心灰"与"山癖"的矛盾开篇,通过梅雨障目到晴窗献状的视觉转变,展现自然对心灵的疗愈力量。全诗在"移家过溪"的空间位移与"朝来忽献"的时间转换中,构建出人与山水的精神对话,最终在"烟树识庐"的远景眺望里,完成从外在栖居到内心安顿的哲学升华,体现宋代理学观照下"格物怡情"的审美范式。
以上为【横碧轩】的评析。
赏析
这首五古在艺术上呈现三重境界:起首四句以"心灰"与"山癖"的对比,奠定挣脱宦海、回归自然的情感基调;中段"空蒙梅雨"与"晴窗献状"的天气转换,既写实景又喻示心境由迷惘到澄明的蜕变,其中"欣若对佳客"的拟人笔法,将自然景物转化为具有主体意识的知音;结尾"登望识庐"的想象性场景,通过空间纵深的拓展,使物理居所升华为精神坐标。全诗最妙在"葱翠长在侧"的"长"字——不仅写视觉上的恒常相伴,更暗含心灵获得的永恒慰藉,这种物我交融的体验,正是宋代文人"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审美理想的完美实践。
以上为【横碧轩】的赏析。
辑评
1. 方回《瀛奎律髓》:"茶山此诗'晴窗卷书坐,葱翠长在侧'二语,尽得山居之乐,较之谢灵运'猿鸣诚知曙'更显静中趣味。"
2. 陈衍《宋诗精华录》:"'朝来忽献状'五字写山灵通情,与王安石'一水护田将绿绕'同其机杼,皆化静为动之妙笔。"
3. 钱钟书《宋诗选注》:"结句'烟树有无间'遥接首联'数峰碧',形成视觉闭环,在朦胧美感中暗藏'吾庐可识'的坚定,恰见南渡士人处世智慧。"
4. 程千帆《古诗考索》:"'道山心已灰'与'爱山癖'之矛盾统一,实为解读南宋初年士大夫心态的关键枢机,此后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亦沿此径。"
以上为【横碧轩】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