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诚与明相互依存而成为本体,知与行相互依存而发挥功用。
正因为二者各自有不同的实践方式,且各自产生不同的效用,所以能相互依存并彼此促进。
从它们的相互作用中,更能理解其必然存在的区别。
完全相同的事物无法互相作用,唯有借助差异才能和谐统一并成就功业——这是确定的法则。
以上为【礼记章句·中庸衍】的翻译。
注释
知行关系,即认识与实践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命题。“知行”范畴最早见于《尚书·说命中》:“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出自商王武丁与贤相傅说的“君臣对话录”,这是“知易行难”的原始表述。
诚明:
《中庸》核心概念,“诚”指天道之本然与人之真实无妄;“明”指对天道之明察。
相资以为体:
相互依存而构成本质,体现王夫之“体用不二”的哲学观。
知行:
儒家认识论范畴,“知”为认知,“行”为实践。
和同而起功:
源自《周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强调差异性的统一才能生成万物。
以上为【礼记章句·中庸衍】的注释。
评析
对传统的突破:
王夫之反对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模糊性,主张知行各有功效,需在差异中相互促进。
方法论意义:
“资于异者乃和同”体现中国古典辩证思维,与黑格尔“矛盾推动发展”说形成跨文化呼应。
体用观发展:
将儒家“体用一源”思想具体化为“异质相资”,为明清实学提供哲学基础。
以上为【礼记章句·中庸衍】的评析。
赏析
此段以辩证思维剖析儒家核心概念:
结构层次:
首句立论(诚明为体、知行为用)→ 次句析因(因异致效)→ 三句深化(见相互而知分)→ 末句升华(异质和合定理)。
哲学张力:
通过“相资”与“必分”的矛盾统一,揭示“差异互补”才是宇宙运行的根本法则。
现实指向:
批判宋明理学“知先行后”或“知行合一”的片面性,强调知行在差异中的动态统一。
以上为【礼记章句·中庸衍】的赏析。
辑评
清·谭嗣同《仁学》:
“船山先生‘异者和同’之说,破千古混沌之见。”
近代·熊十力《体用论》:
“王船山言相资互用,实承《易》学而启近代辩证之思。”
现代·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王夫之‘诚明知行’论,既守儒学根本,又含批判精神,为宋明理学之最高发展。”
此段出自王夫之《礼记章句·中庸衍》,作于明亡后隐居时期。针对明末空谈心性的学风,王夫之通过重新注解《中庸》,强调实践与认知的辩证关系,寄托“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
以上为【礼记章句·中庸衍】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