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五色相映在晨光中绚烂夺目,豆架瓜棚共同成为展示的舞台。
同样在风中展现妩媚姿态,不知齐鲁之地还有更美的姬姜。
以上为【牵牛花】的翻译。
注释
相宣:相互映衬
五色:牵牛花有蓝、紫、红、白等色
姬姜:春秋时齐鲁两国贵族姓氏,代指绝世美女
作场:表演场所
一例:同样
以上为【牵牛花】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五色炫光”的视觉冲击开篇,通过“豆架瓜棚”的朴素场景与“相宣五色”的华美意象形成张力。后两句以“当风妩媚”的自信姿态与“不知姬姜”的村野天真,在对比中完成对天然之美的礼赞,暗含对人工雕琢的审美批判。
以上为【牵牛花】的评析。
赏析
本诗出自《苍虬阁诗存》,创作于光绪末年,体现陈曾寿“荒寒之境”中的鲜活趣味。前两句“炫晨光”与“共作场”的市井气息,既承袭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的田园视角,又注入近代市民社会的展览意识。后两句“不知姬姜”之喻,巧妙化用《诗经》“岂其取妻,必齐之姜”的典故而反其意,将乡野小花提升到与世家贵女比肩的高度,这种“以俗为雅”的审美观,与齐白石“通身疏笋气”的艺术主张遥相呼应。全诗在二十八字间构建起“田野-宫廷”、“自然-人文”的多重对话,其“不知”二字既写草木天真,更暗含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微妙解构,堪称近代植物诗学的转型之作。
以上为【牵牛花】的赏析。
辑评
近代陈三立《苍虬阁诗存序》:“仁先咏物诸绝句,‘不知齐鲁有姬姜’七字,为野花吐气,实乃自写胸襟。”
钱仲联《近百年诗坛点将录》:“陈苍虬《牵牛花》诗,结语妙想天开,视古人‘若解倾阳即倾心’更进一境。”
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仁先小诗最耐咀嚼,《牵牛花》后二句真所谓‘羚羊挂角’。”
胡晓明《近代上海诗学系年》:“陈曾寿此诗以村野之花对抗传统审美,体现光宣之际雅俗观念的嬗变。”
以上为【牵牛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