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三月时分的京城,漫天飞舞着柳絮,
燕地的女子骑着白马,驾着小红车出游。
日光和暖,将军府前旌旗招展;
春意正浓,宰相家中弦管欢歌。
湖水中银色的鱼儿跃起,吹开层层白浪;
高楼上斟满的珠红美酒,宛如出自天边红霞。
而我,骑着跛足毛驴,头戴破帽,像杜甫一样潦倒的文人,
献赋归来,天色却还未到傍晚。
以上为【京城春暮】的翻译。
注释
京城:指元大都,即今北京。
燕姬:燕地的女子。燕,指元大都所在的幽燕地区。
小红车:装饰华美的轻便小车。
弦管:弦乐器和管乐器,泛指音乐。
小海:指京城附近的湖泊,如积水潭、太液池等。
珠酒:美酒。珠,形容酒滴如珍珠,或指酒杯。
蹇驴:跛足的毛驴,劣驴。
杜陵客:杜陵,在长安城南,唐代诗人杜甫曾居于此,自称“杜陵布衣”。此处诗人以杜甫自比,言其贫困潦倒。
献赋:汉代司马相如因向汉武帝献赋而被授官,后遂成为文人以求仕进的典故。
以上为【京城春暮】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萨都剌寓居元大都时所作。诗歌以浓墨重彩的笔触,描绘了京城春日暮色中贵族豪奢冶游的繁华景象,并于尾联陡然引入自身“蹇驴破帽”的寒士形象,与前面的华丽场景形成强烈反差。全诗通过鲜明的对比,在不动声色的铺陈中,深刻揭示了元代社会上层与下层文人之巨大的生活落差,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落寞与对现实的冷静观照。
以上为【京城春暮】的评析。
赏析
此诗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精妙的对比结构。
前六句极力铺陈京城春日的繁华,如同一幅色彩浓丽的《清明上河图》。首联“三月京城飞柳花,燕姬白马小红车”,以柳絮飘飞点明暮春时节,以“白马”、“红车”的色彩对比,勾勒出都市女子春游的明快画面,充满动感。颔联“旌旗日暖将军府,弦管春深宰相家”,由市井转向权贵府邸,一武一文,一外一内,概括了上层社会权势煊赫与生活奢靡的两个侧面。颈联“小海银鱼吹白浪,层楼珠酒出红霞”,则进一步将自然景物的鲜活动感(银鱼吹浪)与人间极致的奢华(珠酒映霞)融为一体,将繁华景象推向高潮。
然而,尾联笔锋陡然一转:“蹇驴破帽杜陵客,献赋归来日未斜。”一个与前面所有华丽意象格格不入的寒士形象跃然纸上。“蹇驴破帽”与“白马红车”、“将军府”、“宰相家”形成贫富、贵贱的强烈对比。“杜陵客”的自比,更将个人困顿与杜甫那种忧国伤时的深沉悲哀联系起来。最耐人寻味的是结句“献赋归来日未斜”,它含蓄地揭示了多重意蕴:一是“献赋”行为的徒劳无功(归来如此之早,暗示未被赏识);二是虽怀才不遇,但内心坦荡,无意于流连那表面的繁华;三是作为冷静的观察者,他早已看透这浮华世相。前面的浓丽铺陈,仿佛都是为了反衬这最后一句的清冷与孤高。
以上为【京城春暮】的赏析。
辑评
明·瞿佑《归田诗话》卷中:
“萨天锡《京城春暮》诗……后联寓讽刺于铺陈之中,结句感慨无穷。其体盖效李商隐,而音节畅达,过之。”
清·顾嗣立《元诗选·萨天锡集》:
“天锡诗风流俊爽,修本朝家范。宫词及《芙蓉曲》,虽王建、张籍无以过矣。至《京城春暮》等作,写景如画,而感时触事,往往沉郁,得杜牧之遗响。”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五:
“萨雁门(萨都剌)诗,如《京城春暮》……前六句极写富贵繁华,末二句以寒士况之,冷热相形,立意迥不犹人。彼时色目人贵盛,而天锡能为此语,其识见超矣。”
以上为【京城春暮】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