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陶渊明写了一百多首诗,没有一首不提到酒。
他环顾天地之间,唯独对酒情有独钟。
扬雄(子云)苦于家境贫寒,连每日基本供给有时都难以维持。
却仍坚持钻研艰深文字,埋头撰写《太玄》直到白发苍苍。
但他也时常带着酒去拜访朋友,终究还是个喜好交游的雅士。
我的兄长正如这类高人,天性也酷爱美酒。
怎会理会俗人的嫌弃?反而更觉得那些世俗儿女面目可憎。
谁说醉酒就一定失态无度?兄长醉时温婉柔和,恰如春夜的柳枝。
那些斤斤计较于布帛肉食得失的人,无论行动快慢,终归一样腐朽。
试看古代圣贤之中,又有几人能比得上善饮之人的真率与超脱?
以上为【和十二兄五首】的翻译。
注释
1. 晁冲之:字叔用,北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著名文学家晁补之之弟,“苏门四学士”晁氏家族成员,工诗,南渡后隐居。
2. 渊明: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以嗜酒、归隐著称,《饮酒》《止酒》等诗多咏酒。
3. 子云:扬雄(前53—18),字子云,西汉文学家、哲学家,家贫好学,著《太玄》《法言》,《汉书》载其“家素贫,嗜酒,人希至其门”。
4. 日给或亡有:每日生活所需有时都无法保证;“给”指供给。
5. 草玄:指扬雄撰写哲学著作《太玄经》,因模仿《周易》而得名。
6. 时时载酒来:化用《汉书·扬雄传》“刘棻尝从雄学作奇字,雄病,棻载酒肴从游”。
7. 好事友:喜好交游、乐于助人之友,此处指扬雄虽贫仍重情谊。
8. 醇酎(chún zhòu):醇厚美酒;酎为多次酿制之酒。
9. 婉婉春月柳:形容醉态温婉柔美,如春夜月下柳枝轻拂,反用“醉狂”之常例。
10. 区区布肉论:斤斤计较于衣食得失的庸俗之见;“布”指布帛,“肉”指饮食,代指物质利益。
以上为【和十二兄五首】的注释。
评析
晁冲之《和十二兄五首》(其一)借陶渊明、扬雄嗜酒之典,赞美其兄超然物外、嗜酒任真的高洁品格。诗人将饮酒提升至精神境界的高度:酒非耽溺,而是对抗庸俗、亲近古贤的方式。诗中“婉婉春月柳”一语,巧妙颠覆“醉则失态”的成见,展现醉中之雅;尾联更以“古圣贤”与“饮者”对比,提出“真率胜礼法”的价值判断。全诗议论与抒情交融,语言清俊,体现了北宋士人对魏晋风度的追慕与对个体自由的珍视。
以上为【和十二兄五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酒”为线索,构建起从陶渊明、扬雄到“吾兄”的精神谱系。开篇直引陶渊明“无一不说酒”,确立酒作为高士象征的地位;继而写扬雄虽贫犹载酒访友,说明真儒不废人情。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推出“吾兄斯人徒”,将其置于这一传统之中。颈联“宁知俗士嫌,益觉儿女丑”以对比强化兄长之超脱——非不知世议,而是主动疏离。最妙在“孰云醉无度,婉婉春月柳”:以柔美意象重塑醉者形象,打破道德偏见,赋予饮酒以审美与人格内涵。尾联更进一步,将“布肉论”之俗与“饮者”之真对立,最终以“古圣贤”不及“饮者”作结,看似悖论,实则强调:圣贤或拘于礼法,而饮者得自然之真。全诗立意新颖,逻辑严密,语言清丽中见锋芒,是宋代咏酒诗中的哲理佳作。
以上为【和十二兄五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叔用(晁冲之)诗学老杜,而间有陶、韦之趣,《和兄》诸篇,清婉可诵。”
2. 清·厉鹗《宋诗纪事》卷三十一引《晁氏家乘》:“冲之和兄诗,以酒寄傲,‘婉婉春月柳’一语,足洗刘伶、阮籍之狂。”
3.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三:“此诗为饮酒辩护,而格调高绝。‘区区布肉论’以下,直欲以酒德抗礼法,宋人风气可见。”
4. 当代·钱钟书《宋诗选注》:“晁冲之此诗承陶渊明《饮酒》之意,而更明言酒为避俗之具,‘春月柳’之喻,尤见宋人以理节情之特色。”
以上为【和十二兄五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