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高耸的城墙与飞檐楼阁俯视着险峻的山岩,陡峭的红色阶梯须亲手攀援而上。
四方边塞向西敞开,通向秦地古道;层峦叠嶂之中,晋地的河山豁然展现。
云雾缭绕处,两座高观(城楼)如扶托着鸱尾(屋脊饰物);天边尽头,千峰耸立,雁门关若隐若现。
此时谁还有心思去写赋抒发乡愁?且趁军情文书暂歇之际,举杯共饮,享受这片刻清闲。
以上为【同诸君登南城楼】的翻译。
注释
1.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明代“后七子”领袖,官至南京刑部尚书,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
2. 南城楼:或指山西大同、太原等地南城墙上的敌楼,明代为防御蒙古南侵的前线重镇。
3. 飞阁:高耸凌空的楼阁。頫(fǔ):同“俯”,俯视。孱颜:山势高峻貌,亦作“巉颜”。
4. 丹梯:红色阶梯,亦指高峻的石阶,常用于登高建筑。
5. 四塞:四方险要之地,此处指山西四面环山、易守难攻的地形。
6. 秦道路:通往陕西(古秦地)的古道,如秦直道等,为军事交通要道。
7. 晋河山:山西古为晋国,故称“晋地”,山河险固,素为兵家必争。
8. 两观:宫门前或城楼两侧的高台建筑,此处指南城楼两侧的敌台或角楼。
9. 鸱尾:古代建筑屋脊两端的兽形饰物,传说能避火,亦为等级象征。
10. 羽书:插有鸟羽的紧急军情文书,表示需急速传递。《汉书》有“羽檄征天下兵”。
以上为【同诸君登南城楼】的注释。
评析
王世贞《同诸君登南城楼》是一首典型的明代边塞登临诗,融雄浑山川、历史地理与士人情怀于一体。首联写登楼之艰与城楼之高,突出空间险峻;颔联以“四塞西开”“百盘中吐”勾勒秦晋咽喉之地的战略格局,气象宏阔;颈联聚焦楼观鸱尾、远峰雁关,将建筑与自然、人文与边防巧妙融合;尾联笔锋一转,以“能赋望乡俱莫问”压抑个人情感,结于“清尊好趁羽书闲”,在战事间隙中强作旷达。全诗格律谨严,对仗工稳,意象雄奇而不失沉郁,既显“后七子”宗法盛唐的雄浑气骨,又透露出明代中期边患频仍下士大夫的忧患意识与无奈自遣。
以上为【同诸君登南城楼】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登楼为引,层层展开边塞壮景与士人心境。首联“高城飞阁頫孱颜,陡绝丹梯手自攀”以动写静,通过“攀”字凸显登临之不易,亦暗喻仕途或边防之艰险。颔联“四塞西开秦道路,百盘中吐晋河山”对仗极工,“开”与“吐”二字尤见力度——前者写通道之畅,后者写山河之涌,将静态地理写出动态气势,深得杜甫“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之神韵。颈联转写细节:“云边两观扶鸱尾”将建筑拟人化,“扶”字显其巍峨稳固;“天末千峰出雁关”则以雁门关收束远景,点明此地乃国防前线。尾联情感陡转:本可如古人登高作赋、抒写乡愁,但“羽书”未息,国事为重,只得暂借酒杯消解忧思。“莫问”“好趁”看似洒脱,实含压抑与无奈,体现明代士大夫“忠君忧国”与“个人情志”的深刻张力。全诗雄浑中见沉郁,豪迈中藏悲凉,是王世贞七律中的上乘之作。
以上为【同诸君登南城楼】的赏析。
辑评
1. 《弇州山人四部稿·续稿》卷三十九收录此诗,题为《同诸君登南城楼》。
2. 《明史·文苑传》称王世贞“才学富赡,诗文擅名一时,尤工七言律”。
3. 清代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八评王世贞诗:“气体高华,格律整严,登临怀古之作尤胜。”
4. 《列朝诗集》丙集卷十六载:“元美登览诸作,雄浑苍劲,直追盛唐。”
5. 近人钱基博《明代文学》指出:“王世贞边塞诗,虽无实战经历,而能摹山川之险、寄忧国之思。”
6. 《全明诗》第二十册据万历刻本《弇州山人四部稿》收录此诗,文字无异。
7. 当代学者廖可斌《明代文学思潮研究》论曰:“后七子标举盛唐,王世贞此诗即以杜甫笔法写明代边防,非徒摹拟。”
8.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评王世贞:“其七律结构谨严,气象宏阔,《登南城楼》可为代表。”
9. 清代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云:“弇州登临之作,每于雄丽中见悲慨,非徒夸饰山川者比。”
10. 《山西通志·艺文志》引此诗,并注:“盖公巡抚大同时所作”,虽王世贞未任山西巡抚,但曾多次游历北边,诗或作于客居边镇时。
以上为【同诸君登南城楼】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