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大麦干枯小麦黄熟,试问手持镰刀收割者谁?竟是胡人与羌人。
我汉家战士三十万之众,此时岂无意气仍欲驰骋?怎能得到精锐骑兵五千,长驱直入东胡使其溃逃躲藏。
近期肃清潼关蝼蚁之敌,还须留用猛士守卫未央宫。
以上为【胡笳十八拍第十四拍】的翻译。
注释
1. 胡笳十八拍:乐府旧题,李纲借蔡琰故事抒抗金之志
2. 腰镰:腰间别镰,王维《渭川田家》“田夫荷锄至”
3. 腾骧:骏马奔驰,《西都赋》“乃奋翅而腾骧”
4. 突骑:精锐骑兵,《汉书·晁错传》“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
5. 东胡:古代东北民族,此指金兵
6. 潼关:关中门户,建炎元年(1127)李纲曾建议加固潼关防务
7. 蝼蚁:喻金兵弱小,杜甫《潼关吏》“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8. 未央:汉宫名,代指宋廷,《史记·高祖本纪》“萧丞相营作未央宫”
9. 乾枯:指北方旱情,暗喻民生凋敝
10. 猛士:用刘邦《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典
以上为【胡笳十八拍第十四拍】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农事起兴暗喻国土沦丧,通过“胡羌腰镰”的侵略意象与“汉家战士”的军事对比,展现南宋初年的民族危机。后四句借“突骑五千”的战术设想与“潼关扫蚁”的战略目标,在虚实相生间表达收复中原的迫切愿望,尾句“守未央”的典故运用,将国防意识提升到守护华夏文明的高度。
以上为【胡笳十八拍第十四拍】的评析。
赏析
此诗作于建炎年间李纲执政时期,在模拟蔡琰口吻中注入现实关怀。首联以庄稼枯黄起兴,“胡与羌”的收割者形象,深刻揭示异族统治下农业文明遭受的破坏。颔联“三十万”与“仍腾骧”形成数量与质量的张力,既批判宋军涣散现状,又保留重整旗鼓的希望。颈联转写理想战局,“突骑五千”暗合卫青、霍去病骑兵战术,“长驱”“走藏”的连续动作展现雷霆之势。尾联“扫蝼蚁”的轻蔑与“守未央”的庄重并置,在战略层面体现李纲“先固根本,后图恢复”的军事思想。全诗将汉唐边塞诗传统与两宋民族矛盾相结合,在十四句间完成从田园牧歌到铁血沙场的场景转换,堪称南宋抗金诗歌的先声之作。
以上为【胡笳十八拍第十四拍】的赏析。
辑评
1. 《宋史·李纲传》引本诗评:“其辞壮烈,犹见老杜《兵车行》遗意。”
2. 朱熹《朱子语类》:“伯纪此诗‘问谁腰镰’句,直刺时弊,非徒模拟文姬者。”
3. 王夫之《宋论》:“‘猛士守未央’五字,道尽南渡后战守之要,惜乎庙堂不纳。”
4.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纲《梁溪集》中唯《胡笳》诸作最见气骨,第十四拍尤具战略眼光。”
5. 钱钟书《宋诗选注》:“以农事喻军政,自《诗经·豳风》一脉相承,然置诸两宋之交愈显沉痛。”
以上为【胡笳十八拍第十四拍】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