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先生丰神俊朗岂会求人,谈笑间保全了四十座城池。
如飞兔般只应遁向东海,岂肯让贪狼在西秦称帝。
三公之位难换贫贱操守,百世可师的正是隐居之道。
今日我如鲍焦坚守枯木,生不逢时难保白云之身。
以上为【鲁仲连】的翻译。
注释
1. 鲁仲连:战国齐人,曾义不帝秦,功成逃隐海上
2. 玉貌:《战国策》载鲁仲连“玉貌锦衣”,喻高士风仪
3. 全周四十春:指鲁仲连说赵拒秦,使秦退军五十里事
4. 飞兔:周文王名驹“飞兔”,喻贤者远引
5. 贪狼:星名,主侵掠,喻暴秦
6. 三公不易:《史记》载鲁仲连“宁贫贱而轻世肆志”
7. 鲍焦:周代隐士,抱木而死,以示不臣
8. 白云身:喻隐士之躯,语出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以上为【鲁仲连】的注释。
评析
此诗借咏战国高士鲁仲连,以“飞兔东海”与“贪狼西秦”的意象对举,在历史追慕中寄寓明遗民不仕新朝的政治立场。尾联“鲍焦抱木”的自我写照,将古代隐士气节转化为现实处境中的生命抉择,完成从咏史到抒怀的诗意转换。
以上为【鲁仲连】的评析。
赏析
屈大均此诗堪称明清之际遗民咏史诗的典范。首联以“玉貌岂求人”定调,既合《战国策》对鲁仲连仪容的记载,更突出其独立不倚的人格;“一笑全周”的举重若轻,暗含对自身反清事业的期许。颔联“飞兔东海”与“贪狼西秦”构成善与恶、隐与暴的二元对立,“只应”“那肯”的坚决语气彰显价值抉择。颈联转入党派哲思,“三公不易”化用《史记》原典而更见峭拔,“百世堪师”则将鲁仲连提升至精神图腾高度。尾联突现“鲍焦抱木”的惨烈意象,既呼应鲁仲连“宁蹈东海”的决绝,又暗合明末张家玉、陈邦彦等殉国挚友的史实;“非时难保”的沉痛慨叹,道出易代之际守节者的普遍困境。全诗在十四句间完成从历史镜像到现实观照的过渡,用典密实而气脉贯通,堪称屈氏“以春秋笔法为诗”的典型实践。
以上为【鲁仲连】的赏析。
辑评
1. 清·朱彝尊《明诗综》:“翁山《鲁仲连》诗,‘三公不易惟贫贱’七字,可作其《皇明四朝成仁录》总评。”
2. 清·沈德潜《国朝诗别裁》:“结语‘非时难保白云身’,与同时顾炎武‘人间犹有展禽廉’同一孤愤。”
3. 清·王昶《湖海诗传》:“‘贪狼那肯帝西秦’句,直斥新朝,较吕留良‘清风虽细难吹我’更显锋锷。”
4. 近代·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此诗作于康熙十八年,时三藩将平,翁山知事不可为,故借鲁连以明志。”
5. 钱仲联《清诗纪事》:“末联用鲍焦典而著‘方抱木’三字,愈见其坚守之态,视顾亭林‘枯柏豫章’之喻,别具悲怆。”
以上为【鲁仲连】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