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诗如曹郐,浅陋不成邦。
公如大国楚,吞五湖三江。
赤壁风月笛,玉堂云雾窗。
句法提一律,坚城受我降。
枯松倒涧壑,波涛所舂撞。
诚堪婿阿巽,买红缠酒缸。
翻译
我的诗如曹郐小国,浅陋不足以成邦国。
公之诗如强大楚国,吞纳五湖三江。
赤壁的风月笛声,玉堂的云雾轩窗。
句法自成一体,如坚固城池令我投降。
枯松倒卧涧壑,遭受波涛冲撞。
万头牛都拉不动,公却独力扛鼎。
众人正嘲讽指点,说他并非晁张般的才俊。
我只感怀您的知遇赏识,如诸葛亮拜谒庞德公。
小儿前途虽未可知,宾客或赞其敦厚魁梧。
若真能配得上阿巽,当买红绸缠酒缸庆贺。
以上为【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盖退之戏效孟郊樊宗师之比以文滑稽耳恐后生不解故次韵道之】的翻译。
注释
1. 子瞻:苏轼字子瞻
2. 庭坚体:黄庭坚自创的诗体风格
3. 退之戏效:韩愈(字退之)曾戏仿孟郊、樊宗师诗风
4. 曹郐:春秋小国,《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观乐“自郐以下无讥焉”
5. 五湖三江:《周礼·职方氏》“东南曰扬州,其川三江,其浸五湖”
6. 赤壁:苏轼《赤壁赋》创作地
7. 玉堂:翰林院别称,苏轼曾任翰林学士
8. 晁张:晁补之与张耒,与黄庭坚并称“苏门四学士”
9. 老庞:庞德公,诸葛亮曾拜谒,《襄阳记》“孔明每至德公家,独拜床下”
10. 阿巽:苏轼孙女苏巽,黄庭坚欲与子黄相联姻
以上为【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盖退之戏效孟郊樊宗师之比以文滑稽耳恐后生不解故次韵道之】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奇崛比喻构建诗学对话,通过“曹郐小邦”与“大国楚”的悬殊对比,在自谦中凸显苏轼的诗坛地位。诗中“赤壁风月”的东坡意象与“玉堂云雾”的馆阁气象并置,展现苏轼人生的双重境界,尾联“婿阿巽”的戏谑,将诗学传承转化为姻亲隐喻,体现江西诗派“以俗为雅”的创作理念。
以上为【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盖退之戏效孟郊樊宗师之比以文滑稽耳恐后生不解故次韵道之】的评析。
赏析
本诗作于元祐二年(1087)黄庭坚任职京师时期,是其诗学思想的集中表达。开篇以春秋小国自况,既承《左传》“郐风不论”的典故,又暗合杜甫“或看翡翠兰苕上”的谦抑传统;“大国楚”之喻则巧妙化用《诗经·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在地理意象中寄寓诗学格局。中段“赤壁风月”与“玉堂云雾”的空间对仗,既写苏轼历经江湖庙堂的人生轨迹,更喻其诗文兼具豪放与典重的双重美学;“句法提一律”揭示江西诗派核心主张,与苏轼“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形成理论呼应。后段“枯松涧壑”的险怪意象,既得韩愈“横空盘硬语”的奇崛,又见禅宗“悬崖撒手”的孤往,而“万牛挽不前”的夸张对比,实为对元祐诗坛批评声音的强力回应。尾联以姻亲戏言作结,将诗学传承寓于世俗伦理,这种“以俗为雅”的笔法,正是宋诗区别于唐诗的重要特征。
以上为【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盖退之戏效孟郊樊宗师之比以文滑稽耳恐后生不解故次韵道之】的赏析。
辑评
1.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山谷此诗‘句法提一律,坚城受我降’,实为江西诗派立纲纪,视韩退之《调张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更见门庭。”
2. 明·胡应麟《诗薮》:“‘枯松倒涧壑,波涛所舂撞’十字,尽得崚嶒之态,宋人状物之工于此极矣。”
3.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通篇斡旋虚实,‘诸人方嗤点’云云,犹见元祐党争中诗坛态势。”
4. 钱志熙《黄庭坚诗学体系研究》:“通过戏剧化的身份错位,完成对苏轼诗学的崇高礼赞,‘买红缠酒缸’的民间意象,体现黄氏对日常诗学的开拓。”
以上为【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盖退之戏效孟郊樊宗师之比以文滑稽耳恐后生不解故次韵道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