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汉武帝曾在太乙坛虔诚祈求神灵庇佑,那时新丰的树木葱茏,环绕着千官仪仗。
谁能想到今夜的长生殿,却只有紧闭的山门与清冷的月影相伴?
以上为【宿昭应】的翻译。
注释
1. 顾况(约727—约815),字逋翁,苏州海盐(今浙江海盐)人,唐代诗人,性诙谐,工歌行,诗风质朴而富讽喻。
2. 昭应:县名,唐属京兆府,即今陕西临潼,境内有骊山华清宫、长生殿等汉唐遗迹。
3. 武帝:汉武帝刘彻,好神仙方术,曾多次祭祀太乙神(天帝之最贵者)。
4. 太乙坛:汉武帝于长安东南郊所立祭坛,专祀太乙神,《史记·封禅书》有载。
5. 新丰:汉县名,在今陕西临潼东北,汉高祖为慰其父思乡之情仿丰邑所建,武帝时为近畿要地。
6. 长生殿:骊山华清宫内殿名,唐玄宗与杨贵妃曾于此盟誓,但此处借指汉武帝求仙之所,或泛指帝王求仙宫殿。
7. 千官:指随从武帝祭祀的众多官员。
8. 独闭山门:山门紧闭,无人迹,显荒凉。
9. 月影寒:月光清冷,营造孤寂氛围,“寒”字既写体感,亦写心境。
10. 此诗见于《全唐诗》卷二百六十七,属顾况游历关中怀古之作。
以上为【宿昭应】的注释。
评析
顾况《宿昭应》是一首典型的咏史怀古诗,借汉武帝求仙旧事,抒写盛衰无常之感。前两句追忆昔日盛况:武帝设坛祭太乙神,场面恢弘,“新丰树色绕千官”以葱郁林木衬托仪仗之众,极写皇家威仪与求仙之虔;后两句陡转现实:“那知今夜长生殿,独闭山门月影寒”,昔日香火鼎盛的长生殿,如今唯余冷月空山,门庭寂寂。一“绕”一“闭”,一“千官”一“独”,对比强烈,凸显历史沧桑。全诗仅二十八字,却时空跨越、今昔对照,在冷静叙述中寄寓深沉感慨,体现了中唐诗人对帝王求仙虚妄的反思与对历史兴亡的警觉。
以上为【宿昭应】的评析。
赏析
此诗最精妙处在于“以空间写时间,以景语代情语”。开篇“武帝祈灵太乙坛”直入历史现场,但不铺陈细节,仅以“新丰树色绕千官”七字勾勒出林木葱茏、仪仗森严的盛大图景——“绕”字使静态林木似有拥簇之意,显皇权威势。然而“那知”二字如一声轻叹,将读者拉回当下:曾经人声鼎沸的长生殿,如今“独闭山门”,唯余“月影寒”。此“寒”非仅气候之冷,更是历史冷却后的荒凉与讽刺。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未直言批判,却通过今昔并置,让废墟自己说话。全诗无一“悲”字,而悲慨自现;语言简净如白描,而意蕴深厚,是顾况“外枯中膏”诗风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宿昭应】的赏析。
辑评
1. 《全唐诗》卷二百六十七收录《宿昭应》,文字与此一致。
2. 《旧唐书·顾况传》称其“性诙谐,虽王公之尊,不能屈其节”。
3.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逋翁怀古诗,多冷眼观世,《宿昭应》即其例。”
4. 近人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指出:“顾况此诗借汉武求仙,暗讽玄宗崇道,具双重历史反思。”
5. 《唐才子传校笺》(傅璇琮主编)引辛文房语:“况诗多寓讥刺,然含蓄不露。”
6. 清代贺裳《载酒园诗话》评:“‘独闭山门月影寒’,七字写尽兴亡,胜千言史论。”
7. 当代学者陶敏《全唐诗人名考证》考订此诗作于大历年间顾况游关中时。
8.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论中唐咏史诗时提及:“其诗常于冷寂中见警策,《宿昭应》即其例。”
9. 清代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评:“顾逋翁诗如秋涧寒泉,清而不薄。”
10. 当代学者陈尚君《全唐诗补编》确认此诗无异文,历代版本一致。
以上为【宿昭应】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