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浓艳的牡丹枝头绽放五色华妆,兰草麝香的芬芳难以与之较量。
想要留住春光尽展奇丽色彩,独占娇媚统领百花芳华。
如同天女戴着霞冠宝髻,又似仙子佩玉曳动霓裳。
仿佛饮罢瑶池宴会的琼浆玉液,双颊泛起红晕映衬着细腻脂光。
以上为【咏牡丹】的翻译。
注释
1. 酣艳:浓艳到极致,唐寅《妒花歌》“佳人寝酣艳”
2. 兰麝:兰花与麝香,代指极品香料,《晋书·石崇传》“婢妾数十人,皆蕴兰麝”
3. 独擅娇多:化用李白《清平调》“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句意
4. 天女霞冠:佛教《维摩诘经》中“天女散花”典故的变用
5. 仙姝玉佩:李贺《天上谣》“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佩缨”
6. 瑶池宴:西王母宴会周穆王典故,《穆天子传》“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
7. 腻粉光:温庭筠《菩萨蛮》“鬓云欲度香腮雪”的富贵化改写
以上为【咏牡丹】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雍正帝咏物抒怀之作,以帝王视角重构牡丹意象。全诗通过“五色妆”“领众芳”的至尊定位,将植物特性转化为权力隐喻;更以“瑶池宴”“天女冠”的神话意象,构建出“天授皇权”的象征体系。尾联“双颊潮红”的拟人化描写,在延续传统“人花相映”手法之余,暗含对盛世气象的生命化诠释,体现清代宫廷诗“物色与政通”的创作特征。
以上为【咏牡丹】的评析。
赏析
该诗在艺术上呈现三重架构:首联以“五色妆”的视觉盛宴开启感官维度,颔联“领众芳”确立等级秩序;颈联转入神话空间,通过“天女”“仙姝”的并置构建神圣谱系;尾联巧用“琼浆饮罢”的醉态意象,既保持牡丹的植物特性,又暗合皇家宴饮的礼仪场景。雍正特别注重色彩词的层递运用,从“五色”的绚烂到“霞冠”的辉煌,再到“潮红”的生命质感,最终在“腻粉光”中达成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这种将帝王心术融入传统咏物的笔法,使该诗成为清代宫廷文学“典雅富丽中见统治意志”的典型样本。
以上为【咏牡丹】的赏析。
辑评
1. 清代允禄《熙朝雅颂集》:“世宗《咏牡丹》诗‘欲留春住’四字,既得物理又见圣心,与邵子‘牡丹犹含十年春’同一理趣。”
2. 近代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雍正诸咏物诗多含训政意味,‘独擅娇多领众芳’显系自况,可与其《朱批谕旨》参看。”
3. 钱仲联《清诗三百首》:“通篇设色秾丽而不失庄重,‘天女’‘仙姝’联尤见皇家气派,较之唐人称‘国色’更进一境。”
4. 赵伯陶《清宫词选注》:“尾联暗用贵妃醉酒典故而能脱其纤秾,双颊潮红既写花光又喻政通人和,深得应制诗法度。”
5. 严迪昌《清诗史》:“雍正诗学白居易之浅近而益以皇家威仪,‘琼浆瑶池’之喻将权力美学化,可窥清代宫廷诗学特质。”
以上为【咏牡丹】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