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缥缈的远峰笼罩在夕阳余晖中,晴日山色分明尽收眼底。
桥影如彩虹横跨溪上,清风送来对岸蝉声阵阵。
几片晚霞映照三径菊花,一潭秋水中倒映着半床云影。
刚在凉亭避暑吟罢诗篇,又闻秋风送来雁阵啼鸣。
以上为【秋日登朗吟阁寓目】的翻译。
注释
1. 朗吟阁:圆明园四十景之一,《日下旧闻考》“朗吟阁在如意馆西”
2. 夕曛:夕阳余晖,谢灵运《晚出西射堂》“夕曛岚气阴”
3. 历历:分明貌,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
4. 虹影:拱桥倒影,杜牧《阿房宫赋》“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5. 三径菊:隐士居所,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6. 半床云:极言云影之密,姚合《武功县中作》“落叶半床书”
7. 金飙:秋风,《汉书·律历志》“金,西方,万物既成,杀气始肃”
8. 雁群:秋日南迁候鸟,《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鸿雁来宾”
以上为【秋日登朗吟阁寓目】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雍正帝在圆明园朗吟阁的秋日即景之作,展现清代帝王园林诗的典型特征。全诗以“缥缈遥峰”的宏观视野起笔,通过“桥移虹影”与“风度蝉声”的动静结合,构建出多维立体的皇家园林空间。尾联“避暑才吟”与“金飙送雁”的时序转换,既暗合《礼记·月令》中“孟秋之月,凉风至”的物候记载,又暗藏其《朱批谕旨》中“惟日孜孜”的勤政意识,在五十六字间完成从空间徜徉到时间感知的诗意闭环。
以上为【秋日登朗吟阁寓目】的评析。
赏析
该诗在艺术上呈现三重结构:首联以“缥缈遥峰”的朦胧与“晴光历历”的明晰形成视觉张力,暗合其《悦心集》中“观物之道”的哲学思考;中间两联通过“桥移虹影”的实体存在与“风度蝉声”的虚空传递,构建出虚实相生的园林意境;颈联“晚霞菊花”的绚烂色彩与“秋水床云”的澹泊意象并置,展现帝王审美中富丽与清雅的辩证统一。雍正巧妙化用陶渊明“三径菊”的隐逸典故,却将其纳入皇家园林体系,既保持士大夫情趣又彰显君主威仪。尾联“才吟罢”与“又听”的急促转接,生动再现其《庭训格言》中“虽处深宫,心系万象”的统治姿态,在闲适吟咏中仍保持着对自然节律的政治性敏感。
以上为【秋日登朗吟阁寓目】的赏析。
辑评
1. 清代允禄《熙朝雅颂集》:“《秋日登朗吟阁寓目》‘数片晚霞三径菊’一联,熔铸陶谢而自出新意,‘半床云’三字尤得云水禅机。”
2. 近代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世宗园林诗多含训政意味,‘风度蝉声隔岸闻’暗喻民情上达,可与其密折制度相发明。”
3. 钱仲联《清诗三百首》:“通篇以‘望’字统领,‘移’‘度’‘听’诸动词勾勒出完整的游观轨迹,深得王维《辋川集》构图之妙。”
4. 赵伯陶《清宫词选注》:“‘一潭秋水半床云’化实景为虚境,与纳兰性德‘一生一代一双人’同见清初皇室汉文化修养之深。”
5. 杨启樵《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诗中‘高亭避暑才吟罢’与其批李卫折‘朕每于炎暑时念及百姓’形成互文,可见帝王诗文的政教功能。”
以上为【秋日登朗吟阁寓目】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