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
为人强记览,过眼不再读。
伟哉群圣文,磊落载其腹。
行年五十馀,出守数已六。
京邑有旧庐,不容久食宿。
台阁多官员,无地寄一足。
今子从之游,学问得所欲。
入海观龙鱼,矫翮逐黄鹄。
勉为新诗章,月寄三四幅。
翻译
邺侯李泌家中藏书极丰,书架上排列三万卷典籍。
每卷都悬挂象牙标签,崭新如同未曾翻阅。
他天生博闻强记,过目之后无需再读。
伟大圣贤的经典文章,光明磊落装满胸腹。
如今年过五十有余,出任地方长官已有六次。
京城虽有旧日宅院,却难容长期安居。
朝廷台阁官员众多,竟无立足之地。
我虽在朝中任职,声势日益局促。
多次向丞相进言,虽言辞恳切不被采纳。
送您行至浐水畔,向东眺望不忍转目。
如今您随他游学,学问必能得偿所愿。
如同入海观察龙鱼,振翅追逐黄鹄高飞。
请努力创作新诗篇,每月寄来三四幅佳作。
以上为【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的翻译。
注释
邺侯:李泌(722-789),历仕四朝,封邺侯,其子李繁时任随州刺史
牙签:象牙制图书标签,《唐六典》载集贤院藏书"其经库书细白牙轴黄带红牙签"
强记览:《晋书·张华传》载其"强记默识,四海之内若指诸掌"
出守数已六:李泌曾任杭州、澧州等六地刺史,实为文学夸张
浐水:长安东郊河流,《水经注》"霸水又北会两川,又北径王莽九庙南"
黄鹄:《汉书·昭帝纪》"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中",喻志向高远
以上为【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的注释。
评析
此诗作于元和四年(809),韩愈时为国子博士,送后辈诸葛觉往随州依附李繁(邺侯李泌之子)。全诗以"邺侯家多书"开篇,通过"插架三万轴"的视觉震撼,构建唐代私人藏书的宏大景观;中间十二句陡转自身仕途困境,在"气势日局缩"的 confession 中展现中唐寒士的生存压力;最后六句回归送别主题,以"入海观龙鱼"的壮阔意象寄寓对后学的殷切期望。诗中藏书意象与仕途失意的双重书写,折射出韩愈"文以明道"思想中知识权力与政治权力的深刻矛盾。
以上为【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的评析。
赏析
藏书文化的诗学呈现:物质性:插架→牙签→未触,构建藏书保存的完整链条知识性:强记→载腹→不再读,展现内化吸收的认知过程权力性:圣文→磊落→伟哉,暗示经典传承的意识形态功能
中唐士人的空间困境:政治空间:京邑旧庐(私域)→台阁无地(公域)地理空间:长安(中心)→随州(边缘)→浐水(阈限)心理空间:局缩(现实)→逐鹄(理想)→寄诗(沟通)
韩愈诗风的典型特征:散文化句式:"行年五十馀"至"无地寄一足"连续九句不用典戏剧性转折:从邺侯藏书突然切入自身窘境隐喻系统:将知识获取喻为"入海观龙鱼"的探险行为
唐诗送别范式创新:突破王勃"无为在歧路"的伤感模式将李白"我辈岂蓬蒿"的狂傲转化为"学问得所欲"的务实在杜甫"男儿功名遂"之外,强调知识传播的永恒价值
以上为【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的赏析。
辑评
宋·洪迈《容斋随笔》:"退之《送诸葛觉》诗,前半极言邺侯藏书之富,忽接入己之坎坷,此唐人惯技,而韩公尤擅胜场。"
清·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公此时方为博士闲官,故有'气势局缩'语,然送后进读书而自述寥落,正是诱掖苦心。"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入海''逐鹄'二语,道尽读书人胸次,较《师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境界更进。"
近代·程学恂《韩诗臆说》:"此诗可见唐代藏书世家气象,亦见韩公推引后学之诚,末嘱月寄诗章,尤见前辈风义。"
以上为【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