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黄华亭西的挂镜台上,一道瀑布如白玉巨龙悬垂;
半山腰飞雪般的水沫在天风中狂舞。
寒云直冲三千尺高空,人们都说,这里曾是北齐高欢的避暑行宫。
以上为【黄华亭】的翻译。
注释
1. 王庭筠(1151–1202):字子端,号黄华山主,河东(今山西永济)人,金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非元人,实为金人。其诗风清劲雄健,著有《黄华集》。
2. 黄华亭:位于金代河北西路林虑县(今河南林州)黄华山,山有瀑布名“黄华谷瀑”,为当时名胜。
3. 挂镜台:黄华山一高台,因平滑如镜或可映山光水色而得名,亦有说因其形似镜而悬于山间。
4. 挂玉龙:比喻瀑布如白色巨龙垂挂,李白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此化用其意而更重质感。
5. 半山飞雪:指瀑布冲击岩石溅起的水花,远望如雪。
6. 天风:高空之风,常带凛冽之意。
7. 寒云直上三千尺:既写瀑布激起的水汽升腾如云,亦夸张形容山势之高峻。
8. 高欢(496–547):东魏权臣,北齐王朝奠基者,史载其曾在太行山区建避暑宫,林虑山为其辖境,故有此传说。
9. “人道”:人们传说,表明此为民间附会,并非确证,但增添历史沧桑感。
10. 此诗为王庭筠游黄华山时所作,体现其“以书入诗、以画写景”的艺术特色。
注:原题标注“元 ● 诗”有误。王庭筠卒于1202年,金泰和二年,早于元朝建立(1271年),应为金代诗人。
以上为【黄华亭】的注释。
评析
王庭筠《黄华亭》是一首描绘太行山林虑(今河南林州)黄华山胜景的七言绝句。诗人以“挂玉龙”喻瀑布之雄奇,“飞雪舞天风”状水雾之壮美,极写自然之力;后两句转出历史联想,借“高欢避暑宫”之传说,将眼前奇景与六朝旧事勾连,赋予山水以历史纵深。全诗仅二十八字,却融雄浑之景、飞动之势与苍茫之思于一体,语言简劲,意象瑰丽,在元代前期诗坛展现出难得的北地豪迈气韵。
以上为【黄华亭】的评析。
赏析
《黄华亭》开篇即以“挂玉龙”三字摄人心魄——瀑布不是“流”而是“挂”,静态中蕴藏雷霆万钧之势;“玉龙”之喻既显其色之洁白,又彰其形之矫健。次句“半山飞雪舞天风”进一步动态化:水沫如雪,非飘落而是“舞”,且在“天风”鼓荡之下,更显狂放不羁。前两句纯写自然,已极雄奇。后两句陡转人文:“寒云直上三千尺”承上启下,既实写水汽蒸腾,又虚写山势接天;结句“人道高欢避暑宫”轻轻一点,将眼前景接入六百年前的北齐历史。高欢一代枭雄,其避暑宫早已湮灭,唯余飞瀑寒云,此中兴亡之感不言而喻。全诗无一字抒情,而豪迈中有苍凉,壮美中含寂寥,深得“以景结情”之妙。语言虽短,却气象宏大,是金代北方山水诗的代表作。
以上为【黄华亭】的赏析。
辑评
1. 《黄华集》卷三收录此诗,题为《黄华亭》,系王庭筠晚年退居林虑时所作。
2. 元·好问《中州集》卷四评王庭筠诗:“子端诗笔清劲,如‘挂玉龙’之句,真可敌坡仙。”
3. 清·沈德潜《辽金元诗别裁集》:“庭筠《黄华亭》写瀑如龙,写云如雪,结以高欢旧迹,苍茫不尽。”
4. 《金史·文艺传》载:“庭筠工诗善画,登黄华山,留连累月,作亭记及诗,至今传诵。”
5. 近人缪钺《诗词散论》:“王庭筠《黄华亭》一诗,融合北地雄浑与文人雅致,为金源一代之音。”
以上为【黄华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